扶貧任重道遠 先設貧窮標準

說來諷刺,歷屆港府都說重視扶貧工作,但香港至今沒有設立貧窮線,也沒有定下減貧目標,所謂扶貧根本無從談起。對梁振英政府而言,當務之急是訂立貧窮線,因為這是所有扶貧工作的基礎。

港府於二○○五年成立扶貧委員會,但短短兩年便解散,以致香港貧窮問題日益嚴重,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長期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去年更達到零點五三七,創下四十年新高。梁振英政府着手重設扶貧委員會,必須吸取前朝政府的教訓,扶貧委員會籌備小組開始會見前扶貧委員會成員及基層團體聽取意見,有團體直指前扶貧委員會有四大不足之處,包括沒有訂立貧窮線及制訂減貧目標,沒有長遠扶貧措施,缺乏諮詢機制,而由財政司司長擔任主席亦難以統籌其他政策局推行扶貧措施,導致扶貧效果不彰。

其實,前扶貧委員會曾提出數十項建議,惟因欠缺協調及政府缺少承擔,建議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壓縮變形,交通津貼荒腔走板便是一例。委員會最初建議設立生活補貼,最終卻演變成交通津貼,而交津申請亦由個人身份變成以家庭為單位,結果,只有兩萬多人申請交津,僅及政府估計二十多萬人的十分之一,扶貧不成,反添民怨。

申請交津標準不斷改變,既是前朝政府無心扶貧的表現,亦反映香港沒有設立貧窮線,連甚麼叫「窮人」都定義不清,扶貧就是空口說白話。其實,國際社會大都以家庭收入來量度貧窮,即設立一條貧窮線,標示居民維持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標準,低於此線就是貧窮。曾蔭權政府拒絕設立貧窮線,反映其鴕鳥心態,以為不設立此線,香港就沒有窮人,也沒有扶貧的必要,根本是自欺欺人。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梁振英政府決定重設扶貧委員會,顯示對貧窮問題的重視,而新政府的一些做法也明顯與前朝政府有別,首先是由特首親自掛帥,這有助於統籌各部門推行扶貧措施;其次是廣泛諮詢,吸取民意民智,而不是像前朝政府那樣單憑長官意志,閉門造車。當然,光重視並不夠,重要的是看行動、看實際效果,設立貧困線,訂立長遠減貧目標,才是扶貧的第一步。

香港產業結構單調,市民收入參差,貧富差別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扶貧是一項長遠而艱巨的工作,必須長短兼備,標本兼治,短期政策包括一次性的紓困措施,長遠而言是發展教育,提升港人知識水平及競爭力,同時拓寬經濟基礎,讓市民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香港問題千頭萬緒,歸根究柢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財富未能得到比較公平的分配,以致貧富懸殊愈演愈烈。新政府顯然認識到扶貧的重要性,但怎麼做、效果如何,市民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