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獨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毛澤東治下,中國知識分子中始終不在政治上「投共」、「思想上靠攏」的最出名的大師是歷史學家陳寅恪。

一九四九年後,學術界的一些大人物如陳垣、馮友蘭、俞平伯等都紛紛向中共輸誠,響應毛皇帝號召,認真「改造思想」,自我批判,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重新審視和檢討自己過往的「學術研究」,不過,只有陳寅恪拒絕曲學阿世,拒絕如此「洗腦」,拒絕放棄自己的學術主張。

對中共來說,陳寅恪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改造」中久攻不下的堡壘,是一個怎麼洗也洗不乾淨的「花崗石腦袋」,又臭又硬。只是陳寅恪確有雄厚的學術資本、崇高的學術地位,令當局不敢對他輕舉妄動,相反還要「盡量做好爭取工作」。

一九五三年,中共當局請時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的陳寅恪赴京,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長。一直和陳寅恪關係極熟的「入室弟子」汪籛帶着郭沫若、李四光等「學界大腕兒」、「中共領導」的信函南下充當說客。當局估計陳寅恪不會「欣然北上」,但也沒想到陳寅恪敢在當年那種政治氣氛下向毛皇帝提出「狂妄自大」、「反動氣燄極為囂張」的條件。

陳的條件是:

第一,讓我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長可以,但中古史研究所的研究「不宗奉馬列主義,不學習政治」,「不止我一人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第二,「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我認為最高當局也應和我有同樣看法,應從我之說,否則就談不到學術自由」。

當時的陳寅恪早已雙目失明、高齡多病之身。他敢向最高當局叫板「應從我之說」,所恃者就十個字:「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在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