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醫生品德 勿使杏林蒙污

世風日下,醫德淪喪。近年涉及醫生的風化案及其他不當行為的醜聞不絕如縷,令人關注醫生的品德問題。有見及此,醫務委員會新增執業門檻,要求兩間大學醫學院訂定指引及措施,評估醫科生的品行及健康等問題,若醫科生涉及嚴重紀律問題,醫委會有權不批准執業資格。

古人說,「醫無德者,不堪為醫。」一個好的醫生必須醫德和醫術兼備,才能懸壺濟世,為人稱頌。香港當然不乏好醫生,當年沙士一役,醫護人員堅守崗位,沒有一個做逃兵,令人記憶猶新,惟樹大有枯枝,失德敗行的醫生也大有人在。有西醫在診所內撫摸和吻啜女病人,非禮罪成判囚三個月;有醫生藉詞檢查身體偷拍女病人私處,相片多達八百多張,正接受醫委會聆訊。而發生在公立醫院的非禮案更多,不僅女病人受害,甚至女護士也慘遭毒手;有一位曾任職明愛醫院急症室的高考狀元醫生,竟然連女途人都不放過,深夜在街頭推倒女途人後大肆非禮,最終判囚四個月,前途盡毀。

一粒老鼠屎足以攪壞一鍋粥,一小撮業界敗類足以毀掉人們對醫生的尊重和信任。為了改善業界質素,提高醫德,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醫學院應醫委會要求,分別成立「適合執業評估委員會」,監察醫科生在受訓期間的品行和健康等多方面表現,以評核他們日後是否適合執業。如醫科生涉及不當行為或事件,大學會將個案轉呈醫委會,醫委會再根據有關個案的嚴重性,評定有關畢業生是否適合執業,嚴重者將不獲批執業資格。

儘管評估機制成立以來,兩間大學暫未有轉呈個案,但這個機制可以起到一定的警惕作用,則是毋庸置疑的。須知道,醫生經常跟病人有身體接觸,人們對醫生的品行有嚴格要求是自然不過的事。過去醫委會沒有硬性要求醫科生或院校自行申報是否曾有違規行為,難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齊;如今有了評估機制,醫科生稍有失當行為,隨時前程盡毀,自然會警惕自己不要行差踏錯,這樣對病人權益更有保障。

或許有人會說,評估及呈報機制有侵犯私隱之嫌,而且對於初出茅廬的醫科生來說,一次行為失當可能影響一生前途,也未免過於嚴苛。誠然,沒有人不珍視私隱,但私隱絕不能凌駕於公眾利益之上,如果醫生利用病人的信賴而作出不當行為,那是他們自己不珍視專業,不顧職業道德,又怎麼能以私隱為藉口呢?

目前,本港已實施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機制,但機制流於被動,再加上醫委會聆訊排期冗長,以致有非禮罪成、刑滿出獄的醫生仍可繼續行醫,這顯然是一個漏洞。防患於未然,醫委會提高醫生執業門檻,監察醫生品德,不論對病人還是整個業界,都是有益而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