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教育一事上,梁振英終於出來定策了。
事實上,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若不是初始輕視,繼而進退失據,便不會發酵至幾萬人上街。梁振英的說法並無新意,只說這是前朝政策,今屆政府執行,故沒有一上台便洗腦的根據。原來政策有三年開展期,政府便不用堅持今年九月一定要開始。以校本為主,讓學校在三年期內選擇何時開始,便不用由教育局來堅持不撤該科,撤或不撤就失去爭執意義,反對者也難以爭取支持。
梁振英政府一開始便可把這些道理說明,何用糾纏於中國模式教學手冊,以致陷入撤與不撤的陷阱?事實上,這亦反映梁振英政府的問題,把簡單的政策事件政治化,表現出沒有理由的強硬,卻不懂以政治智慧與技巧處理,結果失控。
由頭到尾,我都不明白何以梁振英政府不一開始便指這是前朝的決策?可能梁振英要表示有承擔,才糊裏糊塗地替曾蔭權背上這個包袱。政治上,梁振英更應進一步批評曾蔭權時代國民教育撥款方法的偏頗,即使得罪民建聯與工聯會的既得利益,卻是撥亂反正,不能以政治關係來決定公帑支出,何況涉及國民教育這樣的大課題,政治酬庸(或曾蔭權擦鞋)是錯誤的做法,還是回復傳統的公開招標,聘用專家能者。
梁振英政府的政策應採王道,不能像曾蔭權那樣妄圖以政治化妝來替代實際工作。凡事從正途,以多數人利益為依歸,這才可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