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皮招標反應冷 醫療產業假大空

前朝政府揚言發展醫療產業,預留四幅土地興建私家醫院,可惜反應冷淡,其中兩幅土地昨日截標,多個原擬入標的本地財團及大學紛紛打退堂鼓,醫療產業出師不利,極可能只是一廂情願而已。

兩幅私家醫院用地分別位於黃竹坑和大埔,入標者僅得香港大學及兩個分別來自印度及新加坡的醫療集團,多個本來有興趣的本地財團,包括原擬競投大埔用地的中文大學,以及堅稱一定會入標黃竹坑用地的仁安醫院,齊齊放棄。他們解釋,取消計劃主要是因為興建醫院成本過高,加上港府設定多項極辣條款,令經營者難以獲取合理回報。

在商言商,本地業者放棄入標,並不令人意外。當初財團對發展私家醫院躍躍欲試,主要是看中內地孕婦來港產子這塊肥肉,如今新政府叫停雙非孕婦產子名額,境外客源驟減,加上當局規定逾半床位服務港人、產科病床比率低於兩成、三成套餐式收費等條款,私家醫院權衡利弊,認為無利可圖,打退堂鼓不足為奇。

事實上,發展醫療產業說易行難,既要有足夠的境外客源,亦要照顧本地病人的需要,缺一不可,何況醫護人手亦是一個大問題。眾所周知,近年公立醫院人手不斷流失,已陷入七個蓋冚十個煲的困境,如果私家醫院數目進一步增加,勢必繼續向公立醫院挖角,長此以往,遲早拖垮公營醫療。

而未來的情況更加不容樂觀。有研究指出,受人口老化影響,本港公立醫院求診人次將於未來二十年內增加八成,住院人數激增一點三倍;與此同時,香港將有五千名醫生退休,人手短缺由目前的百分之四增至百分之四十五,令香港陷入前所未見的醫療危機。雖然近年當局增加醫科生名額及計劃吸納海外醫生來港執業,但前者培訓需時,後者則遭到醫生團體激烈反對,左支右絀,舉步維艱,醫生人手斷層的情況將會愈演愈烈。

有學者一語中的,港府醫療政策全無規劃,未能解決醫護人手不足問題,也沒有任何機制協調公私營市場間的人手,卻急於發展醫療產業,如此捨本逐末,勢必造成公私營醫療雙輸的局面。一方面,私家醫院被迫以高價爭奪醫護人手,嚴重拖累競爭力;另一方面,公立醫院人手流失不斷惡化,大大影響基層市民的醫療服務,醫療產業到頭來變成醫療慘孽。

總而言之,強扭的瓜不會甜,不管從哪個方面看,香港目前都不具備發展醫療產業的充分條件。曾蔭權政府罔顧現實、好大喜功,盲目鼓吹私營醫療,隨時弄巧成拙,將本港醫療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對此,新政府應該盡快糾正,重新檢討,首先將資源投放於本地服務,改善公共醫療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