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質素跌不休 香江明天使人愁

香港貧富懸殊升上歷史新高,生活質素則是每況愈下,低處未算低。一項調查顯示,香港去年無論是生活質素、政府表現還是市民負擔能力,均創下二○○三年沙士疫情以來新低,慘不忍睹。

中文大學一年一度公布香港生活質素指數,去年為一百零二點五六,不僅較上年重挫一點五七,亦為二○○三年該指數面世以來的最低紀錄。當年,香港備受亞洲金融海嘯衝擊,加上疫魔肆虐,造成經濟停滯,失業率高企,民生凋敝,負資產個案高達十萬個,最終激發五十萬市民上街大遊行,迫使董建華「腳痛」下台。二○○三年一直是香港人揮之不去的夢魘,亦被視為回歸十五年的谷底,萬萬想不到的是,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去年香港生活質素指數比沙士之年還不如,叫人情何以堪。

在組成生活質素指數的二十一個指標之中,去年共有九個比前一年更差。當中下跌最顯著的是負擔能力比率,為負二點一二,亦是歷來最低紀錄,反映港人去年負擔物業的能力歷來最低。調查顯示,一個中產家庭要在市區供一個四百呎蝸居,即使不吃不用,餐風飲露,亦需要十一年,比一般發達社會長逾一倍。與此同時,實質租金指數亦為歷年最低,反映港人要面對沉重的租金負擔。香港的高樓價及高租金顯然已經脫離社會現實,脫離一般市民的承受能力,進一步加劇貧富懸殊。

安居是樂業的前提,曾蔭權政府治港七年,亂港七年,房屋政策堪稱最大的失敗,亦是最大的民怨。事實上,本港樓價於沙士後谷底反彈,只是在金融海嘯期間短暫下跌,很快就重拾升軌,且一發不可收拾。然而,面對輿論強烈要求港府增加土地供應並復建居屋,曾蔭權先是置若罔聞,繼而只以行政措施調控樓市,復建居屋更是一拖再拖,結果港府調控樓市淪為抱薪救火,愈是調控,愈是熾熱,至今已成尾大難掉之局。一葉知秋,曾蔭權政府在房屋政策上進退失據,大批無殼蝸牛望樓興嘆,是其管治無能、禍港殃民的縮影,難怪政府表現指數亦是江河日下,創下二○○四年以來最低紀錄。

窮則變,變則通。本來,梁振英新政府上台是撥亂反正的好機會,「穩中求變、適度有為」的施政理念亦為市民帶來一線希望。惟不可低估的是,由於曾蔭權政府遺禍深遠,尤其是反對派勢力乘機坐大,無良政客惟恐天下不亂,反中亂港傳媒煽風點火,令香港繼續在政治泥沼中內耗不止。在凡事政治化的今天,新政府施政可謂動輒得咎,舉步維艱,要兌現施政承諾談何容易。

香港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是否極泰來還是繼續沉淪,是明天會更好還是明天會更壞,不僅考驗新政府的施政能力,亦考驗市民的智慧。畢竟,新一屆立法會是由市民投票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