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嬰兒在BB床上睡覺時,若室內溫度太高,常會熱得汗流滿面、頭髮濕濕的;有家長問,所謂的「頭泥」,是不是也因寶寶頭部流汗太多所致?
所謂「頭泥」,其實是一種皮膚炎,正式名稱為「脂溢性皮膚炎」,成因不明,估計與嬰兒頭皮的油脂腺有關,分泌與脫落的皮膚細胞混合後,成為黃黃綠綠顏色的皮屑,並在頭皮積聚、凝結,成為黏黏的「頭泥」,長者亦稱之「雞屎堆」。
臨床觀察所見,不少初生嬰兒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頭泥」問題,嚴格來說與天氣、溫度等無密切關係,亦跟細菌感染或濕疹無關;他們頭部和面部多處位置如頭皮、眉毛、耳朵、面頰、頸部等,可能會長出紅點及黃綠色的塊狀分泌物。
一般情況下,「頭泥」毋須特別治療,大部分嬰兒六個月大以後便會自動減少「頭泥」:家長亦可用橄欖油或嬰兒油替寶寶按摩患處,稍後再以非鹼性的洗頭水為寶寶洗頭,令死皮洗走;可用軟牙刷為BB梳頭,切勿過度用力將頭泥「捽」走,否則令皮膚受損,會有感染風險。若家長認為頭泥問題較嚴重,可向醫生求診,切勿濫用含藥性、強力去頭皮洗頭水或類固醇藥膏。
香港兒科醫學會會長
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
學會網站︰www.medicine.org.hk/hk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