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升中派位,是學生的大事,牽動無數家長的心。派到心儀學校的固然欣喜若狂,派得不好的往往感到沮喪,尤其是孩子成績不差派位卻不理想,父母不僅傷心,而且不滿。今年的情況甚於往年,由於官立及津貼中學「一刀切」減班,名校學額買少見少,學位爭崩頭的情況愈演愈烈。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莫不希望子女入讀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優質的教育。然而,名校學額畢竟有限,僧多粥少之下,本來就一位難求,經過當局一刀切減班後,學額競爭更趨激烈,派往首三個志願學校的比率明顯下跌,被迫跨區上學的情況有所增加,有觀塘區的學生被派往黃大仙第九志願學校,家長怨聲載道。名校叩門的機會也每況愈下,有的學校僅餘數個名額,接獲的申請卻多達一百五十多個,中選機率之低,簡直與中六合彩不遑多讓。
中學減班本是迫不得已之舉。近年港人生育率偏低,適齡學童減少,學校收生不足的問題由幼稚園、小學蔓延到中學,部分位置偏遠、名氣不大的學校,收生不足更為嚴重。與此同時,家長及學生對傳統名校尤其官校仍然趨之若鶩,有踏破門檻之虞,在這種情況下,減班既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亦是自然淘汰的過程。惟不可思議的是,當局為了不得罪壓力團體,更為了行政方便,竟然採取一刀切方式,競爭力不強的學校要減,名校也要減,收生不足的要減,生源充足的也要減,結果搞到升中派位亂象百出。
表面看,一刀切減班是為了公平起見,實際上是製造更大的不公平。對達官權貴的子弟來說,選擇很多,既可入讀本地傳統名校,也可入讀收費昂貴的國際學校,甚至可以放洋接受優質教育,可見減少名校學額,受影響的不是權貴下一代,而是窮人子弟。正如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刀切減班是剝奪基層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製造跨代貧困,加劇貧富懸殊。
教育是百年大計,升學制度是否合理,關乎一個地方的長遠競爭力。曾蔭權政府不問青紅皂白胡亂殺校減班,減掉的不僅是學額,更是窮人子女努力向上的機會以及香港的未來。一刀切減班不是汰弱留強,而是汰強留弱;不是去蕪存菁,而是去菁存蕪,用「倒行逆施」來形容並不為過。不容忽視的是,由於過去十年香港製造了逾十七萬名雙非兒童,其中不少極可能回流香港讀書,今年北區小學就因為接納不少雙非兒童而造成學位緊張,以致亂象叢生,若當局不及早綢繆,早為之備,將來升中派位勢必亂上加亂,影響深遠。
升中派位引起怨聲載道,其實是曾蔭權「七年禍港」的冰山一角。新政府穩中求變,對教育撥亂反正是應有之義,除了盡早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檢討一刀切減班的錯誤做法,更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