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樓台先得月 最怕好景不常在

在港星雙城競爭中,香港終於扳回一局。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發表世界投資報告,香港去年共錄得八百三十億美元外來投資,不僅較前年大增一成七,而且創出歷史新高,位列全球第四;在亞洲則僅次於中國內地的一千二百四十億美元,高過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的六百四十億美元。

港府對此沾沾自喜,聲稱雖然環球經濟不明朗,但香港憑健全法制、穩定稅制、資訊及資金自由流通等優點突圍而出,仍是外來投資的理想地點。其實,心水清的市民都知道,中國因素才是香港吸引外資的主要賣點。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吸引愈來愈多外國企業進軍內地,香港得享地利之便,是外來投資強勁增長的主要原因,亦是競爭對手新加坡最羨慕的地方。正如有人形容,如果可將新加坡移到中國旁邊,星洲政府定會不惜代價。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當局與其為外來投資創新高而沾沾自喜,不如居安思危,準備應付未來的挑戰。事實上,香港雖然坐擁地利優勢,而且有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但港府從來沒有好好利用這些優勢,只是一味等運到,由CEPA到個人遊,由內企來港上市到人民幣業務,皆被視為中央政府的挺港大禮,港府只是坐享其成而已。令人擔心的是,隨着內地不斷開放,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爭當國際都會,香港的橋樑角色逐漸淡化,目前的優勢還可以維持多久呢?

反觀新加坡政府迎難而上,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來企業,與港府的被動形成鮮明對比。國際機構發表的調查報告無不反映,新加坡的整體競爭力已逐漸拋離香港。過去二十年是中國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香港經濟年均增長只有百分之三點九五,遠遠不如新加坡的百分之六點六年均增長率,足證香港根本沒有充分發揮「中國優勢」。

事實上,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外圍環境不明朗,香港吸引外資的勢頭能不能持續,實在是很大的疑問。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警告,受歐債問題困擾,國際投資者傾向保留現金,觀望局勢,二○一二年的跨國投資可能受到嚴峻考驗。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亦出現疲態,增長顯著放緩,香港遭逢兩面夾擊,前景不容樂觀。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特首梁振英在政綱指出,香港的經濟增長與國家的發展策略和規劃息息相關,可惜香港卻缺少與國家規劃對接的機制,因此,港府將進行長遠規劃,推出全面配套措施,加強把握中國機遇,對抗金融及經濟危機。事實上,這些大計能否實現,既是新政府施政成敗的關鍵,也是香港未來發展成敗的關鍵。

總而言之,近水樓台先得月,最怕好景不常在。港府要充分把握中國機遇,鞏固橋樑角色,保持競爭優勢,推動經濟繁榮發展,必須改變前朝的消極態度,化被動為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