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屋才有家 有家才能安

新官上任三把火,剛剛走馬上任的梁振英政府將解決房屋問題視為「重中之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連日為新政府未來五年房屋政策解畫,表示正檢討公屋整體供應量及需求問題,不排除調整現有建屋計劃,同時考慮提供青年旅舍,以及考慮讓白表合資格人士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

事實上,在前政府留下的無數爛攤子中,以房屋問題最棘手,民怨亦最大。過去七年間,曾蔭權無視房屋需求不斷增加的事實,停建居屋,減建公屋,用於發展私人樓的土地亦供不應求,造成地價、樓價、租金齊齊飆升,公屋申請者數量因而激增,輪候冊申請宗數急增至逼近十九萬大關,當中非長者單身人士約佔一半,包括不少擁有專上學歷的「八十後」甚至正在讀大學的「九十後」。港府平均每年大約提供一萬五千個公屋單位,相對於大量輪候人士來說,根本是杯水車薪,不可能達到三年上樓的指標。

愈來愈多單身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申請公屋,是近年極具爭議性的問題之一。公屋本來是為低學歷、低技術、低收入的弱勢階層提供的社會福利,大批擁有高學歷的單身年輕人加入競爭,只會造成資源錯配,輪候時間延長,影響到真正有需要的基層家庭。當然,有頭髮誰願意做瘌痢?誰不想擁有自置物業?現在的大學學歷嚴重「貶值」,年輕人收入普遍不高,既買不起也租不起私人樓,住劏房又危險,所以申請公屋成為他們解決居住問題的唯一選擇。曾有大學學生報專門介紹公屋申請程序與資產審查制度,可見大學生排隊輪候公屋已成風氣。

大學生淪落到與弱勢階層爭奪社會福利,這不是年輕人不長進,而是曾蔭權政府漠視民生的惡果。香港人愈來愈遲婚,單身人士愈來愈多,出生率愈來愈低,上街遊行愈來愈激,莫不與居住空間不足、居住環境惡劣有關,正如中央領導人指出,居住問題不止是經濟與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梁振英顯然明白房屋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所以一早將增建住房列入政綱,亦提出讓白表人士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以及將工廈改建為青年旅舍等建議。當然,不論是青年旅舍還是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都只是權宜之計,治標不能治本。說到底,要長遠解決房屋問題,始終還是要靠提供更多土地,建設更多的房屋,尤其是增加公屋供應,為無殼蝸牛提供安居之所,社會才能保持穩定。

安居是樂業的前提。中國人自古重視「家」的概念,「家」字有一個屋頂,寓意有屋才有家,沒有屋就沒有家。如果說房屋政策是曾蔭權政府最大的敗筆,那麼,對梁振英政府而言,解決房屋問題則是最大的挑戰,只要這第一把火燒得好,其他問題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