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梁振英的危機與出路

七月一日上午,梁振英宣誓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任行政長官。大約六個小時後,數以萬計市民上街高呼「梁振英下台」口號,這是回歸十五年來從未見過的,當中折射出的訊息,值得梁振英及其問責團隊認真解讀和冷靜應對。

民望優勢 源於期望

本來在第四屆特首選戰中,梁振英對比唐英年很快就取得民望上的優勢。梁的「民望」源於市民「期望」,主要建基於兩點:一是認定原來「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的利益格局必須改變,若唐英年上台只會「換湯不換藥」;二是認同梁振英「經濟發展成果應為社會各階層恰如其分地分享」、「穩中求變」、「適度有為」的政綱、理念。梁及其支持者抓住契機,採取類似「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以「民意」影響「上意」,令「上意」扭轉「圈意」,最終化不可能為可能,奇迹般登上特首寶座。

回歸以來,雖然從董建華到曾蔭權乃至梁振英,都是由極少數人組成的選委會投票產生,但董、曾皆是建制派「舉派一致」的唯一候選人,所以就職之日獲得整個建制派支持;梁振英則不然,「唐梁之爭」令建制派分裂成兩大派,梁之所以勝選,全靠中央在最後關頭「強扭」。

梁勝選後,對手背後的利益勢力或口服心不服,或心不服口也不服。梁未能整合建制派力量,「大和解」流於表面,加上他城府太深,在政壇上甚少交心朋友,缺少基本骨幹,使他上台在組班方面捉襟見肘,給人拉雜成軍的印象。

此外,梁在立法會「有權無票」的處境比曾蔭權更糟,五司十四局議案在立法會闖關失敗就是例證。總之,統治基礎薄弱,欠缺可靠的基本隊伍,是梁振英管治的最大危機所在。

與危機並存的是機遇。其一,港人希望調整利益格局,令社會分配更公平、正義的主流期望,即支持梁振英勝選的民意基礎未變。

想民所想 急民所急

只要梁能在開局百日「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做出幾件「立竿見影,吹糠見米」的惠民實事,例如專門視察「籠屋」、「劏房」,立下「軍令狀」何時改善,爭取震撼人心效果;與此同時,應「登高望遠」,就香港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受到「分心」威脅的趨勢,借中央全力支持的東風,明確提出經濟轉型的方向及規劃,令市民看到新希望、新願景。

其二,反對派及其喉舌鼓動市民「七一」上街,當中一個藉口是梁振英住宅僭建涉及誠信,指梁「刻意隱瞞,有意說謊」。梁應心中有數:一是性質屬違規而非犯法;二是已承認嚴重疏忽,一再向公眾道歉;三是已向傳媒開放住宅滿足公眾知情權;四是已在第一時間動手清拆,聞過即改。梁當下最重要的是「有碗數碗,有碟數碟」,將來龍去脈向市民交代清楚,取信於民。

其三,反對派喉舌「釘死」梁振英「是香港核心價值的最大威脅」,須知這是以往他關於「鄧小平應獲諾貝爾和平獎」、對李旺陽死因「我不會公開評論」等言論,以及特首選戰時對手拋出「兩個炸彈」影響所致。今後,梁應按照中央領導人「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兩者不可偏廢」的指示,敏於事,慎於言,依法施政,尊重《基本法》規定港人的各項自由和權利,堅持達成社會共識後才就「二十三條」立法。讓市民感受到梁對核心價值的真正取態,不了解、誤解、曲解自然隨風而去,梁振英的支持度就有機會「低開高收」,搞好未來五年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