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引水入室

所謂久旱逢甘露,對缺水的地方來說,雨水比黃金更矜貴。在氣候乾旱的偏遠山區,長年受缺水問題困擾,居民珍惜點滴,近年內地地方政府則以環保工程更有效地利用天然資源,希望有關工程落成,山區居民毋須再長途跋涉落山挑水,一點一滴雨水也不浪費,既環保,又扶貧!

甘肅省山區多以農民為主,惟當地長期乾旱少雨,影響農作物收成及居民生活。樊家灣和李家窰村位於定西市渭源縣慶坪鄉,黃土地處處,平均每年降雨量不足四百二十毫米,只是香港每年平均降雨量四分之一左右。當地居民卻有近六百戶,約二千六百人,耕地面積逾六千畝。

儲水池連接山區戶

山區居民並非家家都有水滘,部分人每天花上五、六個小時下山買水,再挑水上山。有限的雨水,如何能不浪費地惠及各家各戶呢?地方政府近年在山中興建地下儲水池,再鋪設大水管,將收集所得的雨水泵上海拔二千四百米的高位。其後,雨水即可透過連接大水管與民居的小水管,供山區居民使用。

受惠於水利工程的王小琴和李忠仁,對工程十分滿意,受訪時一直咧嘴大笑。雖然如此,他們卻沒有忘記清水得來不易,手捧水盆時步步為營,決不浪費任何一滴水,可說是「節約用水」的最佳詮釋。

不過,工程資金有限,部分民居仍未能安裝接駁的小水管,如大安鄉就有四百多戶人,六百多頭家畜引頸以待,希望有朝一日能引水入屋。無奈當地居民收入太低,根本難以承擔所需費用。有見及此,本港「心連大地攝影會」特別籌辦了一個慈善攝影展為他們籌款,希望各界慷慨解囊,出一分力。

甘肅省外事僑務辦公室港澳工作處處長張春生表示,省內的水利工程目標是善用雨水,令山區居民脫離長期缺水的苦況。他指,成功引水入屋者,不僅可享用衞生情況較佳的食水,家庭勞動人口更可騰出來進行其他工作,改善生活環境,一舉數得。

一滴千金分三輪使用

山區長期缺水,但人畜飲用,農耕灌溉,無不用水,居民如何自處?山人自有妙計,據記者早前親赴當地所見,在極端環境的逼迫下,他們自然地衍生了一套應對方法,可謂是「另類環保」。

在「滴水千金」的情況下,山區居民想方設法,為的就是減少用水,以避免花費大量金錢、人力、時間在買水挑水之上。他們會將剛買的「新水」供人飲用,已用於洗菜造飯的「第二輪水」,再供洗手洗臉,家畜只能飲用貌似潲水的「第三輪水」。至於洗澡洗衣服,已屬奢侈行為。

另一方面,當地居民除了使用一般的鐵桶或膠桶外,部分更會使用類似車胎的廢棄物料,用繩綑成桶形,估計與其質地耐用,且所載清水不易溢出有關。在如此環境下,山區居民的用水衞生,極難得到保障。

記者陳偉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