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乙肝誘發肝癌 港大破解成因

【本報訊】乙型肝炎誘發肝癌成因一直未明,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進行全球首個基因研究,成功破解箇中原因。研究發現,在肝腫瘤組織中,乙肝病毒與人類基因結合比率逾八成,反映乙肝病毒入侵人體後,與人類基因結合後變得異常活躍,且轉化為癌細胞。有份參與研究的港大外科學系講座教授潘冬平指,研究有助發展專門抑制乙肝病毒與人類基因結合的藥物,防止年輕的乙肝帶菌者患癌。

潘冬平指,瑪麗醫院在○一至一○年間治療三千五百名肝癌患者,當中二百二十二名患者是四十歲以下,平均生存期僅八點三個月,與較年長患者的十六點一個月,相差一半。雖然腫瘤切除手術是最有效治療原發性肝癌,但超過一半患者術後肝臟會有新腫瘤。

研究人員分析八十八名在瑪麗醫院接受肝臟切除或移植手術的華籍肝癌患者,其中八十一人對乙肝病毒呈陽性反應。研究人員之後比對患者的癌組織及癌旁組織樣本。結果發現,在肝腫瘤組織中,乙肝病毒與人類基因結合比率達八成六,即七十六人出現乙肝病毒入侵人類基因的現象。反而在癌旁組織中,有關的比率只有三成。

病毒與人類基因結合變癌細胞

研究亦揭示,最常與乙肝病毒基因結合的人類基因包括「TERT」、「MLL4」和「CCNE1」,這三個人類基因與乙肝病毒基因結合後形成融合基因,轉化成癌細胞,並變得異常活躍,令惡性腫瘤急速生長。

基因結合後會擾亂人類染色體的穩定性,令細胞不受控地分裂。有基因結合的人士會在較年輕時便患上肝癌,這正好解釋部分乙肝帶菌者未有肝炎或肝硬化,便在二、三十歲患肝癌。研究已刊登在《自然—基因學》。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