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本地關注團體激烈反對,儘管有國際組織強力介入,港府依然堅持拆卸中區政府合署西座,計劃重建成三十二層高商廈,唯一的讓步是放棄出售土地業權,改以「建造、營運及移交(BOT)」模式發展,這不啻為這場保育爭議火上加油,亦勢必為即將上台的新政府添煩添亂。
政府山西座的保育爭議鬧得滿城風雨,關注團體堅持當局應將整個政府山一併保留,更獲國際保育組織力撐,向全球發出「保育警示」,古物諮詢委員會亦將之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然而,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認為,重建後的大樓能提升中環核心金融區的地位和形象,又指當局取消了「綜合發展區」建議,保留現時「政府、機構及社區」土地用途,已平衡社會各方面訴求。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西座應該保留還是拆卸,眾說紛紜,根本難有共識,但不容置疑的是,夕陽政府任期所餘無幾,新舊政府要處理的事情千頭萬緒,當局此時提出這項極具爭議卻非迫切性的重建計劃,不僅時機不適合,動機也令人懷疑。正如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忽然提議檢討及改變聯繫匯率一樣,不但引起市場混亂,亦為新政府增添壓力,如果說沒有政治目的,恐怕沒有幾個人會相信。
事實上,近年港人保育意識不斷提高,天星碼頭、景賢里、何東花園等保育爭議,無不鬧得沸沸揚揚,港府每次都被搞得焦頭爛額,進退失據。幾可斷言,若當局今次一意孤行,政府山西座必然淪為保育新戰場,隨時遭保育團體法律挑戰,淪為港珠澳大橋翻版,虛耗時間和金錢。
再說,港府計劃以BOT模式發展西座,由發展商建造及經營新大樓不超過三十年,然後交還政府,其可行性亦備受質疑。須知道,BOT主要用於工程浩大而回本期長的基建,而西座拆卸改建成三十二層高大樓,工程並不複雜,根本沒有必要採取這種模式。何況發展商只有三十年經營權,物業「只租不賣」,大大增加投資風險,他們是否有興趣,實在是很大的疑問。
面對各界質疑,林鄭月娥不得不改變口風,聲稱若無發展商投標,不排除由港府一力承擔興建和管理。這恰恰證明當局推出的所謂終極方案,根本未經深思熟慮。眾所周知,本港多條隧道正是以BOT模式營運,結果隧道公司予取予求,當局束手無策,若將此模式套用在政府山西座重建計劃,會不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呢?實際上,將西座交予發展商營運,既予人官商勾結之感,亦未必受發展商歡迎,兩面不討好,只會弄巧成拙。
事不見機,必至取辱。夕陽政府行將就木,新政府即將上場,偏偏這個時候忽然湧現許多極具爭議性的話題,聯匯風波、保育風波、丁權風波……沒完沒了。曾蔭權口口聲聲要與下屆政府「無縫交接」,不知從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