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重症的幼童,除要面對突如其來的惡疾,更要承受治療期間不安情緒,身心同受影響。有病童每次打化療針都發脾氣,又或一言不發拒絕治療。兒童癌症基金分別在公立醫院五間兒童癌症中心推「醫院遊戲師」,利用遊戲減低他們對住院治療的憂慮。
兒童癌症基金專業服務統籌呂思華稱,即使對成人來說,醫院亦是一處可怕的地方,更何況是兒童,要他們長期住院進行治療就更大壓力。她認為,遊戲是兒童的良伴,遂用遊戲方式可減其不安,避免累積負面情緒,進而出現行為問題,甚至情緒病。她引述外國研究指,曾有醫院遊戲師支援的病童,術後康復時間比其他病童快,而且服用止痛藥劑量較低。
醫院遊戲師與遊戲治療師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趁病童接受治療前提供服務,作出介入治療;後者則是兒童出現行為、情緒問題才提供治療。一般而言,三類病童較易對治療有負面情緒,包括三至五歲,他們易產生幻想,對事情理解有限;以往曾有不愉快的治療經驗,若醫生告之要入院或進行手術,一般都會「耍手擰頭」,甚至一言不發;另外就是病情複雜。「經驗所見,打針、食藥唔係小朋友最驚的事,反之,父母陪唔到佢哋、冇得返屋企,覺得自己孤零零先係最擔心。」呂思華說,有需要時,會向醫護人員反映,作出相應配合。
至於輔導方式是因人而異,需按照病童的憂慮作針對性治療。對於要接受化療或做手術的幼童,醫院遊戲師除會跟他們講故事,並會與他們進行一次治療「預演」,利用布偶公仔向他們解釋治療程序,例如由他們「落手落腳」幫布偶插入導管及注射藥物,讓他們對治療有所認識,產生足夠的心理準備,可減輕其不安。醫護人員只口述治療,大多數病童並不了解,反而令他們更困惑。
另外,香港外展訓練學校同學會將於六月卅日至七月一日舉行「港澳慈善獨木舟遠征」,為兒童癌病基金籌款。
記者曾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