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圍火劫計時彈未除

四屍五命的慘況記憶猶新,滿目瘡痍的災場驚心動魄。馬頭圍道奪命大火發生後一年過去,但被指是導致嚴重人命傷亡的「元兇」——後門被封的劏房、堆滿雜物的梯間、長期打開的防煙門等,統統都未有消失。本報記者重訪火劫現場及附近多幢舊樓,發現大廈仍布滿死亡陷阱。對於相關部門似未有吸取慘痛教訓,有區議員便批評:「政府唔死人都唔理!」指舊樓失修問題依然如「計時炸彈」威脅舊區,促請當局加快重建步伐。

去年六月十五日發生三級大火的馬頭圍道111號及113號大廈,共有十四個單位,樓齡五十五年,火警後被揭發大廈內劏房密布、單位後門被封、樓梯堆滿雜物及前梯牆壁被擅自鑿開等問題,十名業主因未有遵從屋宇署的清拆令而被檢控。

「一開四」劏房 後門上鎖

事隔一年,記者近日重訪火劫大廈,發現梯間已髹上白色漆油,被鑿開的牆壁已回復原貌,但仍有最少兩個單位被改作劏房。其中六樓一個「一開四」的劏房單位曾被屋宇署發出清拆令,現時正門位置已裝上木門,單位內闢出走廊通往後樓梯,但通道狹窄並放置了鞋架,後門更被上了鎖,一旦再次發生火警,後果不堪設想。另外,大廈部分梯間亦放置了木板、布料及發泡膠等雜物,後樓梯仍無法通往天台及掛滿衣物,或阻礙逃生。

肇事大廈的逃生設施雖有若干改善,鄰近多幢舊樓亦危機處處。環樂街有大廈的防煙門長開,梯間放置了大量雜物。馬頭圍道一幢同類型舊樓,二樓單位被間成四間劏房,逃生後梯被阻擋;與五歲兒子居於上址的陳女士不諱言,從不知單位有後梯,對去年大火仍有陰影,但無力遷往別處,現時腹大便便的她頗擔心,「如果有火警,我都驚走唔到。」

九龍城區區議員潘志文批評:「死咗人政府就查得嚴,其他愛理不理,呢一年來根本冇改善,好多大廈劏房多,逃生設備又不足,好似計時炸彈咁。」他促請當局加快重建及增加房屋供應改善問題。

屋宇署回應稱,自去年四月至十二月大規模巡查中,該署共巡查了一百一十六幢目標樓宇,發現八百個單位有間隔房,但截至今年一月底只能進入五百六十二個單位巡查,同期就已發現的違規之處發出一百七十張清拆令,當中十五張已獲遵從。該署承認進入該些單位有困難,其中去年八月曾兩次引用《建築物條例》權力進入兩個分間單位。

記者鍾雅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