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欲振乏力,候任特首梁振英近日多次指出,香港過去的經濟表現實在令人失望,遠遠落後於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再不急起直追,前景堪憂。
過去二十年,香港年均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三點九五,對比新加坡的百分之六點六,明顯輸了一大截。其實,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近年周邊地區經濟急速發展,超越香港的豈止新加坡。人們可以看到,香港的航運業被上海及深圳迎頭趕上,旅遊業被澳門超越,甚至連金融業也岌岌可危……預計到二○一五年,香港經濟規模將降至中國第七位,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蘇州、天津之後;十年後,香港的人均收入也將被這些內地城市超越。風景周邊獨好,香港斯人憔悴,陷入邊緣化的泥沼又何足為奇。
產業結構單調,製造業空洞化,缺乏新增長動力,是香港經濟欲振乏力的根本原因。正如工業界人士指出,現屆政府對工業發展缺乏遠景規劃,僅為中小企提供一些零碎支援,無助產業轉型發展。事實上,曾經有商界人士提議利用河套區重建香港製造業,以解產業單調之窘,卻被官員一口拒絕,聲言香港不會再回到「穿膠花」的時代。
事實證明,香港經濟淪為一潭死水,皆因政府太過短視。尤其是曾蔭權上任以來,獨沽金融一味,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以致經濟轉型原地踏步,產業單調問題日益嚴重。有人生動概括,香港發展新興產業一事無成,舊有的工商產業日漸凋敝,到頭來只好繼續靠炒樓炒股過日子。
對於這種困境,港府其實並非一無所知,回歸後港府推出的大計不可謂不多,由中藥港、鮮花港、數碼港,到六大優勢產業等等,令人眼花繚亂,可惜說時天下無敵,做時無心無力,這些發展大計不是無疾而終,就是紙上談兵,至今一事無成。
事實上,倘若香港不是背靠大樹,有內地因素支持,情況必將更加不堪。○三年沙士肆虐,香港經濟奄奄一息,要靠內地開放個人遊及CEPA等措施打救;○八年爆發金融海嘯,香港經濟遭受重創,亦是受惠於內地救市措施才重返正軌。港府守株待兔,一味做伸手派,問題是,如今內地經濟增長放緩,自顧不暇,港府還好意思伸手嗎?
說到底,求救不如自救。梁振英表明上任後會統籌長遠發展策略、推動各個行業均衡發展,不但要提升金融中心地位,還要推動航運業轉型升級,加大投資科技,支持廠商轉型,推動文化、旅遊、零售等產業同步發展。藥方開出來了,但能否做到,能否藥到病除,尚是未知之數。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香港經濟要重現活力,要走出邊緣化泥沼,要再現昔日輝煌,關鍵必須引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