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居民有人幫 劏房租客誰可憐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通過公屋加租一成,九月落實,扣除綜援戶,全港約五十五萬公屋住戶受影響,平均加租一百三十九元。在房委會水浸及通脹高企之下,當局仍然向公屋住戶開刀,必然引起爭議,尤其是今秋立法會選舉,加租變得政治化。昨日多個政黨前往房委會抗議,批評現時加租是罔顧民間疾苦,未免有點政治抽水的味道。

當局每兩年檢討一次公屋租金,調整幅度是根據反映公屋租戶入息變動的指數來釐定。統計數據顯示,扣除綜援戶後,公屋住戶去年入息較○九年上升一成六,故啟動可加可減機制加租;又由於房屋條例定有租金加幅最多一成的上限,故房屋署建議最多加租一成。不過,不少公屋戶認為加幅太大,難以接受,亦有政黨及房委會成員建議加幅減半及分階段加租,或額外免租一個月。

根據可加可減機制,公屋加租當然難以避免,但是否去到盡加租一成,卻值得商榷。要知道,公屋住戶平均入息上升,主要是拜最低工資立法所賜,而落實最低工資的本意是讓最基層居民受惠。然而,最低工資直接推高了通脹,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加價,以致基層市民的收入即使有所增加,惟相當一部分被通脹蠶食,實質生活水平未見多少改善,當局此時大幅加租,無異趁火打劫,不仁不義,也違背了最低工資立法的本意,難怪引起極大爭議。

再說,公屋租金可加可減機制只計算住戶入息,未考慮通脹因素,明顯是一個漏洞。正如港鐵等公共交通票價可加可減機制,雖考慮通脹因素,卻沒有顧及市民收入及公司盈利狀況,以致「可加可減」變成「只加不減」。港府施政無能,錯漏百出,由此可見一斑。

既然是機制出問題,檢討機制使之合理化,才是正途。不少政黨捨正途而弗由,擺出一副為民請命的姿態,實在令人反感。正如有人質疑,公屋租金調整機制由立法會通過,不少政黨當年有份支持,現在卻反過來反對加租,這到底是關心公屋住戶的困境,還是為自己選舉着想,不問可知。

事實上,全港公屋戶多達七十萬,對選舉的影響舉足輕重,政客自然不敢得罪他們。最可憐的是既無力購買私人樓又沒有資格申請公屋的市民,他們被迫租住私樓、劏房甚至籠屋,即使環境還不如公屋,租金卻是公屋的數倍,往往相當於一半的收入。這些年,由於樓價急漲,租金也水漲船高,加幅何止一成,可是有多少人願意幫他們說話呢?

公屋住戶有人幫,劏房租客誰可憐。港府無力幫他們上樓,亦不願提供租金津貼,勢利的政客也不太將他們放在心上,以致他們總是處於被遺忘的角落。他們,才是最需要幫助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