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服務瀕崩潰 公共醫療已彌留

儘管雙非孕婦闖關的壓力稍稍緩解,但公立醫院前線人員大逃亡問題仍在惡化。一項調查顯示,九成受訪的公院急症室醫護人員不滿人手不足,工作量過大及環境惡劣;七成三承認沒時間與病人或家屬溝通;七成指有意在未來一年離職。用「瀕臨崩潰」來形容急症室服務,一點都不過分。

公院前線醫護人手長期處於「十個茶煲七個蓋」的窘境,急症室更是重災區,這並非新聞,可惜當局對此一直束手無策。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表示,公立醫院醫生不足,加上雙非孕婦衝急症室及流感求診人數上升,令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增加。對於如何解決問題,張偉麟重彈舊調,指醫管局已為急症室增撥人手,同時亦會繼續聘用兼職醫生及海外醫生。

其實,當局去年開始在人手流失嚴重的婦產科推出兼職醫生試驗計劃,反應相當冷淡,原因是兼職上班報酬不多,對於在私家市場「搵真銀」的醫生來說,沒有甚麼吸引力。雖然有退休醫生願意重返工作崗位「捱義氣」,但主要負責門診,毋須輪夜當值,故兼職計劃雷大雨小。另一方面,招聘海外醫生計劃阻力重重,響應者本來就不多,符合資格的更少,同樣是形同虛設。

至於為急症室增撥人手,更是拆東牆補西牆的把戲。人手緊張的不止急症室,事實是公院各個部門都捉襟見肘,若再抽調人手補充急症室,必然雪上加霜。再說,既然急症室七成人手「心不在焉」,急於逃亡,無論當局如何補充人手,都是杯水車薪。很明顯,私醫兼職、海外招聘、增撥人手云云,治標尚且不能,遑論治本。當局根本沒有解決人手不足問題的決心,仍然是拖字訣。

弔詭的是,在公立醫院大鬧醫護荒之際,有調查發現,本港醫生佔總人口的比例與其他發達社會相當,可見「人手不足」是偽命題,最多是局部問題。追根究柢,港府近年以發展醫療產業為藉口,向私營醫療傾斜,全力推卸公共醫療的責任,鑑於公私營醫療的薪酬待遇存在差距,只要私家醫院願意重金挖角,要撬走公院人手輕而易舉,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當局如何培訓醫科人手,如何為急症室增撥資源,都是枉然。

醫生為病人看病,要由現象看本質,由症狀找病灶。同樣道理,公立醫院人手不足只是表象,病灶在於醫療產業,當救死扶傷變成產業,那麼賺錢牟利勢必成為醫療服務的唯一追求,「有錢有得醫、無錢惟等死」就不可避免。醫療產業以及與之配套的醫療保險計劃,只會令少數人得益,卻以犧牲絕大多數市民的公共醫療福祉為代價,堪稱港府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典型。

在全世界都已遭到可恥失敗的醫療產業,亦是本港公立醫院亂象不止的根源,候任特首梁振英要撥亂反正,檢討醫療產業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