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先定位 後談判

馬英九順利連任,國民黨繼續執政,但並沒有進入北京期待的兩岸政治路線圖。北京企圖以增加政治互信來開啟兩岸政治協商的途徑,但台灣保守以對。像吳敦義在博鰲論壇提出兩岸新十六字方針:「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優先。」從大陸的角度視之,認為這十六字過度保守,沒有開創性,兩岸還是在原來的軌道上進行,沒有快速前進,也沒有後退。

吳敦義提出的「求同存異」是兩岸共同的主張,「兩岸和平」則是共同努力的目標,並無太大新意;至於「民生優先」,則讓兩岸議題又回歸到單純的經濟議題。熱熱鬧鬧的「李吳會」下來,正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馬英九政府隔擋了北京刻意向前的兩岸路線,與大陸方面期待看到「由經到政」的突破點有落差。吳敦義提出《禮運‧大同篇》的「講信修睦」,透露了台灣與大陸認知的差距,就算是兄弟,無信不立,且以信修好。

目前,很多台灣人一提起「和平協議」,就覺得是不戰而降,其實,大陸對和平協議也有困惑。有人認為,和平協議會讓兩岸分立的狀況永久化,未必有利兩岸統一,故兩岸先要凝聚內部共識,才能跨出和平協議的步伐。

現在,兩岸要進入政治議題的協商,前提就是政治定位的問題。吳伯雄提出了「兩岸同屬一中」及「一國兩區」,並補充了「九二共識」的內涵。兩岸應讓「一中」有模糊空間,此乃「九二共識」的價值。北京若執意進入政治議題的協商,必先承認「一中可以各表」,其次承認兩岸定位和「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存在的事實,並回應台灣希望擴大國際參與,尋求國際空間的問題,如此才有開啟政治談判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