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可否教授政治敏感或具爭議性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修訂該學科課程指引後,雖建議加入如國家食品安全等議題,提示教師教授爭議問題時應保持中立及持平,不應迴避或拒絕討論,但有教育界批評,新指引始終避談國家政治敏感議題,並將議題篩選的責任全推卸予教師,導致教師在教學時受困於更多「不肯定」元素致壓力大增。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原建議小一至小三學習內容包括認識國家領導人,中四至中六達到「以身為中華兒女而感到自豪」,但修訂後的指引,則將「認識現任國家領導人,以及了解領導人作出的努力和貢獻」撥至延伸部分,並將「以身為中華兒女而感到自豪」的敏感字句刪除。
此外,修訂後的指引建議,在國家範疇四個學習階段中,首兩個階段的學習目標傾向從正面了解和欣賞國家的文化、成就等,至第四學習階段才會探討國家歷史重大事件等問題。指引又設「爭議性議題的學與教」附錄,特別提到教師不應迴避、否認或拒絕討論任何議題,並舉出食品安全為例。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張國華指,教師有責任抽取任何合適議題與學生討論,但不能向學生灌輸自己的思想,「難道叫我哋每次出啲題材?老師要做到持平,唔應該投射自己感覺出來!」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馮偉華批評,新指引是將教學議題的責任推卸予教師,「指引舉出的例子其實爭議性低,始終迴避政治敏感議題」,令教師難以拿捏教學內容。他更擔心將來會演變成宣揚國家「光明面」,未能達至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