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機構以問卷調查五百名四至十二歲兒童,了解他們的消費和儲蓄情況。受訪學童中,近半數表示儲蓄只為購買心儀物品;當錢花光後,接近七成學童再向父母索取零用錢。調查發現,過半受訪兒童與父母「講條件」,以考取優異成績等表現來換取額外零錢。專家認為,此風氣不健康,呼籲家長減少以物質利誘子女讀好書。
調查顯示,近五成兒童從不記錄花錢情況,也不會與父母商量如何花錢;當沒有足夠金錢花費時,近七成再向父母索取,只有兩成表示不再花費。
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治療師程衞強表示,物質獎勵的方式會令兒童為換取心頭好而乖乖與父母合作,他們多要求文具和玩具,但部分希望以現金作為鼓勵。他認為,家長盲目給予子女物質獎勵,只會助長他們的功利心態,將來可能向父母需索更多。他建議,家長考慮以其他親子方式作獎勵,例如一家人到喜愛的餐廳用餐或旅行等,既可增進感情,亦能避免子女將讀書、做家務等自身責任與物質回報掛鈎。他說:「家長可從日常生活教導小孩正確理財觀念,例如多儲蓄和記錄用錢情況;消費前應先與父母商量,學習怎樣抉擇。」
另外,有商場舉辦吹肥皂泡活動,讓學童比賽拉出最長的肥皂泡,又有中學生表演花式泡泡,歡度復活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