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最低工資 兼顧長遠利益

最低工資實施近一年,當局展開為期八周的檢討,勞資雙方再次展開角力。勞方要求將最低工資水平提升至三十三元,資方則擔心加幅太大會對企業經營構成壓力,希望年底再檢討,雙方要求差距甚遠,要達成共識,恐怕還有相當漫長的討價還價。

毋庸置疑,飲食、清潔、保安等低薪、低技術行業最受惠於最低工資,收入升幅平均達兩成半,遠超全港僱員去年平均百分之五的加薪幅度。當然,這是低基準之上的提高,名義加幅雖大,絕對值並不大,就業貧窮問題並沒有得到明顯的緩解。再說,過去一年本港通脹高企,令最低工資的好處遭到蠶食,由於第二個最低工資水平要等到明年才落實,檢討時必須一併考慮連續兩年的通脹水平。所以,勞方提出將最低工資由二十八元提升至三十三元,加幅約一成半,其實並不算過分。

當然,資方認為檢討最低工資應慎重,也有其理據。按照法例,最低工資水平兩年才檢討一次,現在實施還不到一年,商界認為檢討為時過早。正如飲食業界指出,政府列舉的最低工資影響統計數據,集中表現在最低工資實施初段,到底最低工資對飲食行業的實際影響有多大,應該在實施一段時間後才看得清,故建議年底才檢討,以免一旦經濟回軟,會對業界造成傷害。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勞資雙方要達成共識並不容易。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就是落實最低工資後,雖一度因為飯鐘錢及休息日是否計酬鬧出偌大風波,惟總體上大致順利,原先擔心的大量中小企業倒閉或大幅裁員的最壞一幕沒有出現,恰恰相反,飲食業出現有工無人做的情況,部分企業不得不以高於最低工資請人。這一方面顯示商家適應力強,總能找到轉嫁成本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證明最低工資並非洪水猛獸,工人收入提高,工作效率亦提高,可以達致共贏。

歸根究柢,由於港府嫌貧愛富,政策長期向商界傾斜,以致大部分基層市民無法合理地分享經濟發展成果,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落實最低工資其實是對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平現狀的一種修正,而最低工資水平跟隨通脹等因素提高,亦是應有之義。最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最低工資之外,勞方還要求標準工時、侍產假、集體談判權等等,香港的營商成本勢必持續上升,並長遠影響經濟結構、人力資源配置及勞工權益。

道理很簡單,對年年賺大錢的大企業來說,稍微改善勞工福利難度不大,但對利潤不高須嚴控成本的中小企業而言,絕對是百上加斤。汰弱留強之下,如果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市場進一步走向壟斷,這決非香港之福。所以,勞工界既要爭取權益,亦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