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莫不希望子女聽話聽教,知書識禮,但往往忽略了自己在培養孩子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角色。昨日兒童節,有機構公布本港兒童十大無禮行為調查報告,印證家長帶頭無禮正是助長孩子無禮的元兇。
調查顯示,逾八成受訪兒童甚少對長輩及外傭說「唔該」,排在十大無禮行為之首;七成七兒童乘搭交通工具時「霸位」,排第二位;七成二孩子收到父母禮物時,很少講「多謝」,排第三位。巧合地,在受訪家長中,七成四很少講「唔該」;七成二會為自己或子女「霸位」;近八成間中或經常駁斥或責罵長輩。有甚麼樣的家長,就有甚麼樣的孩子,孩子無禮,父母難辭其咎。
「養不教,父之過。」自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起,父母就成為他們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位老師,一舉一動都對孩子的心智發展產生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更有研究指出,母腹中的胎兒已在學習與模仿。孩子有如一面鏡子,若家長發現子女待人無禮、舉止粗魯,首先要做的不是出口責罵,或指摘學校教育不嚴,而是應該反省是否自己舉止有問題,做了壞的示範。言傳不如身教,正如有教育專家指出,只有父母以身作則,才能為子女樹立好的榜樣。
去年本港街頭出現一幕「小學雞喪鬧父親」鬧劇,一位兒童在眾目睽睽之下辱罵垂頭喪氣的父親,更以粗言穢語「問候」路見不平的街坊,反映兒童品德問題嚴重的冰山一角。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類脾氣暴躁、目無尊長的孩子,大都是平時受到過分溺愛,不少家長平時只重視子女的學業成績,過分遷就,不太關心對子女品德教育,當愛變成縱容,子女就很容易習非成是,養成刁蠻任性。
除了父母,學校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亦不容忽視。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孩子很早就接觸社會,議事堂上官員與議員互相叫罵,激進政客不講理性,只求發洩,聲大夾惡,都在不知不覺中污染孩子們稚嫩的心靈。達官貴人尚且粗魯無禮,孩子們受到耳濡目染,怎麼可能溫良恭儉讓?
《三字經》有「昔孟母,擇鄰處」的典故,顯示古人明白生活環境對兒童成長舉足輕重。孟子少年喪父,孟母怕他學壞,三次遷居,目的是遠離粗魯人群,親近文雅之士,結果培養出一代大儒。反觀香港,連曾蔭權都不顧特首之尊,化身「小學雞」與議員互相爆粗,怎麼可能不誤人子弟呢?還有,當貪腐成風,「禮賓府」變成「禮崩府」,又怎麼可能不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呢?
兒童天真無邪,如同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但必須知道,寫字畫圖不僅是兒童自己的責任,父母、老師以及整個社會都有責任。所以說,孩子無禮固然叫人擔憂,社會病態才最令人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