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清明節兼兒童節,一項以青少年為對象的研究發現,青少年克服喪親情緒時每每遇有困難,致令他們選擇壓抑悲傷情感,其中逾七成半人反映喪親後缺乏傾訴對象,近三成人直認感到迷惘及失去人生方向。學者指出,青少年面對喪親之痛易產生極端反應,家長及學校介入對他們克服哀痛可起關鍵作用,建議政府在學校引入生死9教育及加強青少年哀傷輔導服務。
為喪親者提供輔導服務的贐明會,去年接獲五十五宗喪親求助個案,當中十八宗來自十二至十八歲青少年,個案比一○年激增三點五倍,大部分屬首次經歷親人離世。研究發現,近三成青少年面對至親離世,會加速成長和變得獨立,但亦有逾兩成人會拒絕成長或變得倒退;超過四成半人不願在學校談及至親死亡、逾七成人擔心被人標籤,寧抑壓哀傷情緒。
十二歲的小玲,前年暑假經歷嫲嫲離世之痛,但她為免加添爸爸傷感,一直抑壓情緒,事隔不足三個月,她終壓力爆煲,跟同學傾訴後,卻反遭同學冷待,令她進一步封閉自己,「嫲嫲走咗後,成間屋得番自己一個,無人煮飯畀我食、聽我講嘢,好唔習慣,但又唔敢同爸爸講,搞到個人好忟,成日為咗啲小事同爸爸嘈」小玲去年接受青少年哀傷輔導後,以音樂、運動等排遣情緒,情緒始明顯有改善。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陳智豪指,青少年注重自我形象,他們表達情緒前會先考慮他人感受,故較易被家人忽略情緒,至壓力爆煲時會出現家庭摩擦,影響親子關係。陳提醒家長應先調整好個人情緒,再了解子女情緒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