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擬於六月調整票價,加幅高達百分之五點四,令公眾極度反感。在現行制度下,港鐵按可加可減機制,有權加價,毋須行政會議批准,可說得上是合法,卻不合情,更不合理。
港鐵開天索價,期待落地還錢,端看社會與輿論的反應,未必沒有下調的空間,尤其是政府的取態。適逢特區政府換屆,雖然現政府也公開批評港鐵未能顧及巿民感受,認為加幅值得商榷,但語意溫和,與早前猛烈抨擊中電加價,形成強烈的對比。
政府應盡速檢討現行票價調整機制,加入更多客觀而合理的元素,做到未來計算結果能夠公平合理,是巿民可以負擔得來的車費。綜合學者與專家的意見,新機制除物價和工資變動兩大因素外,應加入港鐵利潤水平、服務表現,以及巿民負擔能力等元素。
港鐵沿線的物業收益,利潤可觀,是公帑補貼的成果,毋庸爭議,必須計算入機制,所佔百分比可以討論,但不應被有意排除。
服務表現也是重要元素,所謂獎優罰劣,合情合理。近年港鐵裂軌事故頻生,對每日載客量高達三百九十萬人次的運輸系統而言,安全問題警鐘響起,保養維修表現欠佳,加價理據備受質疑。
交通費是硬開支,對偏遠地區居民而言,鐵路車資是沉重負擔。
可加可減機制,名不副實,新舊政府交接,應設專案小組,全力做好檢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