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愈來愈多宅男宅女,缺乏正常社交生活下,容易「鬱」出病來。芬蘭一項研究發現,在平均四十歲的勞動人口中,獨居人士患抑鬱症風險比與家人同住的高八成,主要因家居環境惡劣,以及缺乏正常社交網絡支援所致。專家建議獨居人士應多與人溝通,單靠藥物非正確的抗抑鬱方法。
負責研究的芬蘭職業健康研究所自○○年至○八年間,共訪問約三千五百名當地勞動人士,當中包括一千六百九十五名男士,及一千七百七十六名女士,平均年齡為四十四點六歲。研究人員之後分析他們社區支援、工作環境、學歷、收入、就業情況及住屋環境,甚至吸煙和飲酒習慣亦包括在內。結果發現獨居人士服食抗抑鬱藥的比例較與他人同住的高八成。
研究人員推斷,與別人同住時,家人或友人可以作為傾訴對象,提供情感上支援,有助排解工作及生活壓力,從而減低他們患上抑鬱症的風險。反之,獨居人士平日缺乏社交生活,又缺乏家庭支持,容易對別人產生不信任,以致出現孤獨感,令精神上受壓,患情緒病機會自然大增。
精神科專家建議,獨居人士應多與別人溝通,以及擴闊社交生活,增加生活的樂趣,避免壓力「爆煲」致患上情緒病。若出現抑鬱症徵狀人士,例如持續情緒低落、拒絕與人接觸等,應及早求醫。除藥物治療外,病者可嘗試情緒管理、心理輔導等治療,增強他們對他人的信任,以獲得精神上支援。專家強調單靠抗抑鬱藥物不足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