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醜,只有更醜;沒有最低,只有更低。港大最新民調顯示,曾蔭權的支持度評分僅為四十三點五分,比上次調查大跌三點一分,再創上台以來新低;其支持率只剩百分之二十五,反對率則高達百分之七十一,民望淨值為負四十六個百分點,屬於「表現拙劣」。遭到大多數市民唾棄的曾蔭權至今拒絕自我了斷,除了顯示他厚顏無恥,亦反映問責制徹底破產。
民調機構認為,曾蔭權民望明顯下挫,相信與其涉嫌利益衝突有關。事實上,自曾蔭權「貪遍省港澳,歎盡海陸空」連串醜聞曝光,「忠誠公僕」的畫皮被揭穿,市民看清其貪得無厭、大小通吃的真面目。最令人反感的是,曾蔭權不是坦白認錯,承擔責任,反而賴天賴地,歸咎時代變化及市民的要求提高,結果激起更大的民怨。
上樑不正下樑歪。曾蔭權「自訂」接受款待的標準,三司十二局問責官員在公務上接受禮物同樣沒有規矩,只由其身不正的曾蔭權隨意判定是否應該接受,這與規限公務員的條例及守則大相徑庭,根本是雙重標準。資料顯示,有的問責官員兩年間收到三百多份禮物,獲保留的有七十項,包括紀念幣、手錶、酒等。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高官拿了別人禮物,就將自己置於隨時必須作出回報的位置上,為官商勾結埋下伏線。香港貧富懸殊惡化,社會上仇官仇富情緒上漲,豈是無因。
曾蔭權貪威識食,吃相難看,不僅對遵紀守法的公務員不公道,更破壞了香港人珍而重之的核心價值,香港廉政及法治形象毀於一旦,他本人也落得「現代和珅」、「香港阿扁」的罵名。如果是在民主社會,政客涉及這麼多官商勾結醜聞早就自動下台了,但在香港,由於保皇派不分是非地保駕護航,使得曾蔭權有恃無恐,既拒絕提前下台,亦不肯停職協助廉署調查,竟然狂妄地聲稱還要「工作至最後一分一秒」。
當年董建華雖然管治無能,但有自知之明,中途腳痛下台,保住晚節,反觀曾蔭權不僅施政一塌糊塗,且一再涉及官商勾結醜聞,民望比董建華下台前更低卻仍然賴在台上,何止無能,簡直是無賴、無恥。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曾蔭權民望跌跌不休,一眾問責高官也好不到哪裏去。正因為曾蔭權醜聞纏身,民望貼地,其他問責官員民望雖然在低處徘徊,但反而沒有他那麼難看,可謂莫大的諷刺。事實上,這些高官並沒有盡忠職守,站好最後一班崗,而是胡混度日,甚至慷納稅人之慨,利用最後機會瘋狂外訪,如被揭發「不貴不去」、「不遠不去」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就是民調「表現不彰」的高官之一。
民望直下三千尺,香江和珅落深淵。曾蔭權雖然拒絕下台,但他逃不過民意的鞭撻,逃不過道德的審判。歷史早就證明,凡是與民為敵者,絕沒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