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經濟結構調整其實已進行了多年。過往成效不彰的主要原因是工人工資沒有加快上升,即使中國內地其他成本高昂,由於可以壓抑工資,故此企業都沒有足夠的成本壓力來迫使其升級轉型,或採取各種手段來提高效益,改善成本。
近兩三年工資上升背後有幾個因素,一是內地發展需要勞動力,因而與沿海爭奪工人,多方設法挽留本地工人不到沿海工作。二是中央政府政策全面提高工資,迫使全國工資的全面上升,沿海再不是全國實際工資最高的地方。其中政府增加農產品生產銷售的補貼,穩定農村的農民,抑制他們進一步棄農從工的傾向,使新增農民工的人數受壓。
中央政府的提高工資政策在工作報告裏仍然堅持,工資成本上升的預期便變成普遍,就連海外進口商亦確認中國出口成本會持續上升。從中國進口時,把部分進口轉移到低成本的國家如越南、孟加拉、印尼等。中國的投資者亦開始把部分勞動密集的生產轉移海外。
由於中央政策全國實施,也因着物流成本高昂,不轉移海外的內地企業也難以轉移至其他內地地方,這就迫使他們要改變經營的方法和戰略。更多的企業要從出口轉為內銷,從按定單生產轉變為自立品牌、自主銷售,從過往低價供應海外低價市場的方式,轉移為全方位的市場競爭者,市場競爭壓力影響愈來愈大。靠低工資競爭的日子便一去不返,這應該是中國內地企業與經濟進入全面市場化競爭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