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莊嚴承諾效果正面

「雙非嬰」問題天天見報,街頭與網上皆見熱議,政府承受的政治壓力不斷上升,曾蔭權早前推出四招應對,能否見效,各方關切。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日前披露,政府執行「曾四招」之後的三個星期,內地孕婦衝急症室的個案減少三成,似乎初見成效。

情況是否真的有所改善,似乎言之尚早,要多看兩至三個月才能下結論。本月初醫管局公布一月份有一百七十九宗非本地孕婦衝急症室,較去年同期僅八十六宗大幅增加逾一倍,令醫護人員承受極大壓力。

民間情緒反彈強烈,隨着新聞報道篇幅增多,不滿政府無能的市民也見增加。有些基本的事卻未見政府做好,以安撫民心,反而讓負面情緒蔓延,實屬不智。

比如說由特首或政務司司長向市民派定心丸,公開作出莊嚴承諾,保證公立醫院絕對不會拒收港人孕婦,任何一位準媽媽一定會獲得分娩所需的公共服務;一紙安民告示,其作用與出招堵截雙非孕婦湧港比較,產生的正面效果可能更大。

由醫管局主席低調作出承諾,強調公立醫院已預留四萬一千個分娩配額供本地孕婦,其權威性遠不足夠,龍年效應所帶來的心理效應,不能低估,倘若醫管局已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為何政府高層不公開發出擲地有聲的聲明?是否有難言之隱?

另一項考驗政府管治能力的工作,是如何協調公院與私院在名額及收費上的安排。

限制雙非孕婦名額,牽一髮動全身,公院表面看似乎得益,私院利益則受損,但公私院的收費差距同樣敏感,處理欠佳,情況可能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