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有意留任,對下屆政府的司級職位如財政司司長或政務司司長都有興趣,被記者及議員問及意願時,沒有把話講死,是聰明的做法。不過要說服市民,他有能力勝任司長的工作,恐怕並不容易。
曾俊華作為財政司司長,其理財特色是「派糖」及累積高額儲備,但於促進新產業發展,以至為社會增加資本,解決深層次社會與民生問題方面,絕對是乏善足陳。
曾俊華予人做財政預算是例行公事的感覺,加加減減,小修小補,不出大問題,四平八穩就可以。面對社會與經濟轉型,潛存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惡化,曾俊華似乎欠缺高瞻遠矚及實際能力加以應對。
以六優產業為例,自從○九年政府提出教育、醫療、文化及創意、創新及科技、檢測認證,以及環保等六大發展方向後,三年多以來,新產業的進展幾乎是原地踏步,何時開花結果,可創造數以千計的知識型職位,好讓大學生有好出路,似乎遙遙無期。
比如醫療產業,本港確有優勢,兩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水平是亞洲一流,個別項目是世界前列,公立與私家醫院過去二十多年有長足發展,按理應甚有競爭力,為何至今,不論施政報告還是預算案,依然停留在預留土地、有待投標這個原始階段?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醫療產業發展迅速,就連深圳也極速壯大,台灣也覷準時機,大踏步前進,唯獨香港仍然只聞其聲而已。
近期私院就「雙非」孕婦湧港產子問題,與政府就名額分配及收費問題爭拗而關係緊張,可能產業化問題又再一次拖沓不前,令公眾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