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明鏡:人口是負擔也是動力

大陸「雙非孕婦」問題,當下成為城中熱話。其實最應關心的是本港的孕婦,「雙非」是否影響本港孕婦良好的生產環境,無疑是一個切身利益的問題。但是,政府及各式政客睇問題就不能短視,更不能有抽水心態。

自莊豐源案判決以來,港府一直犯錯,這已是公認的事實,尤其是一直犯一些低級的錯誤,就是計數都計不清。當年判決時一年「雙非孕婦」產子不過六百多,但到如今累計十七萬多了。「雙非孕婦」湧港,其實是一個常識判斷問題,一年多以前本欄就提出過必然要像「抵壘政策」一樣取消,就是到了今天,周一嶽也不能告訴大家,香港可承受的產子服務到底是多少?

三禪一直認為香港人口太少,七百萬人根本不符國際大都會的要求。而且很要命的是,「一國兩制」限制了香港的流動人口,不像廣州、上海和北京那樣非戶籍人口佔到三分之一。這樣,便限制了香港的經濟規模、消費規模,香港許多產業便不能靠本地立足而要向北看。香港至少要有一千萬人口,才可稱得上大都會。

人多首先是負擔,但是人多也是發展的動力。「抵壘政策」時最多一年湧入近三十萬勞力,當年大家的居住條件更差,但事實證明他們都是香港起飛的動力。如今香港人口最大的問題是面臨老年化的困境,香港的出生率急劇下降導致「殺校」,因此補充新生人口是香港發展的戰略措施。很多人認為內地人到香港產子要佔用香港的福利,這是事實,但是他們將來成為香港勞力又將回饋香港社會。

柳三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