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醫療系統需全盤計劃

下屆行政長官選舉的氣氛漸趨熱烈,參選者陸續公布其政綱。最近輿論多聚焦於參選者對土地、房屋政策的意見,不過醫療方面同樣不容忽視。香港的公共醫療制度一直以低收費、高質素優勝於世界上多個地區。但隨着香港面臨人口結構轉變,老人家所佔的人口比例愈來愈多,公共醫療開支日益增加,對公共醫療體系造成沉重負擔。早為應對,參選者宜有醫療系統發展的全盤計劃。

港府早於一九七四年發表《香港醫療衞生服務的進一步發展白皮書》,確立不應有人因經濟原因而得不到適當醫療服務的政策,香港的公共醫療體系一直恪守這個原則。這種情況在政府收入豐厚時大可維持,但人口結構逐漸轉變,愈來愈少的勞動人口供養愈來愈多的老人家,政府難免增加醫療開支的金額及其在公共開支所佔的比例。如此則會減少政府在其他範疇(如教育、房屋、基建)的開支,這些開支往往較難由大部分市民共同分擔。

於是在二○○八年,特區政府公布《醫療改革諮詢文件》,俗稱強醫金,提出多個醫療融資方案,收集市民意見。目的正是逐漸減少政府對醫療服務的撥款,改為集中提供更多基層門診服務,以及資助那些醫療保費或供款的人。換言之,政府會慢慢將承擔醫療費用的財政負擔轉移到勞動人口及僱主。

不過,港人一向崇尚自由經濟,大多欲自行安排財產,加上現在持續通脹,市民應付生活所需以外,較難願意多供一筆款項。看來,要人供款,先要減輕他們的生活開支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