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熱潮日漸升溫,參賽人數屢創新高,有心臟科醫生警告,參賽者事前應先評估心臟健康,以免「傷」心,損害心臟。接連有研究發現,進行馬拉松等高強度及持續性運動,令人體發炎指數上升,導致心肌受損及纖維化,部分人的心肌更永久受損。若加上本身有隱性心臟病而不自知,訓練或參賽期間隨時可能病發猝死。
心臟科專科醫生梁偉宣指,逾半數急性心臟病發個案,事前毫無徵狀;而本港的三高患者(膽固醇、血糖及血壓),半數不知自己有這些心臟病高危因素。當他們參與馬拉松等長時間並劇烈的耐力運動,增加病發危險,「最危險係好多人跑步時有『死頂』心理,唔知身體已頂唔順。」
另一心臟科專科醫生麥煒光表示,據《美國心臟病學期刊》報告,馬拉松選手於賽後廿四小時,體內發炎指數、凝血因子及心肌酶均高於正常水平,反映心臟發炎及血管容易閉塞;澳洲墨爾本大學去年亦研究四十名運動員,發現他們進行劇烈運動後一星期,出現心肌纖維化,尤以右心室受損較嚴重。
他解釋,右心室肌肉較左心室薄,進行劇烈運動時血壓上升,右心室較易受損及脹大。研究顯示,患者的心肌損傷會持續一至三個月,甚至半年,一成二人更屬永久性受損。他強調,並非所有人跑馬拉松後均出現心肌受損,但對於心臟已有隱疾人士,跑馬拉松絕對增加風險。
此外,不少參賽者非職業運動員,他們每次看見水站均喝大量清水,有機會引致「水中毒」。高危一族包括女性、比賽時間逾四小時、每公里賽程均補充水分,及賽程中飲逾三公升飲料的跑手。麥煒光指,當人體攝取過多水分,多餘水分會流入細胞,導致身體各器官水腫,是馬拉松跑手昏迷及死亡的主因之一。
梁偉宣補充,年屆四十五歲的男性及五十五歲的女性,運動時如有頭暈、胸痛或心跳異常等病徵,又或有「三高」、吸煙及家族病史等高危因素,參加馬拉松前最好先檢查心臟,包括靜態心電圖等,亦可考慮接受低輻射電腦斷層掃描,只需兩秒多便完成胸腔及心臟掃描,對隱性心臟病的檢測率近乎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