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政府進入倒數之際,國際組織送上最後一份禮物。美國傳統基金會再次將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這頂桂冠香港連續戴了十八年,一般市民也許早就麻木了,但夕陽政府還是沾沾自喜,聊以自慰。
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聯合發表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依據各地的法治水平、監管效率、有限政府模式及市場開放程度等四個範疇,計算出經濟自由度指數。以滿分一百分計,全球平均分數為五十九點五分,較上一年跌零點二分,是過去十年來的第二最低分數。而香港則逆勢上升零點二分,以八十九點九分蟬聯桂冠,與排名第二的新加坡差距輕微收窄零點一分。
全球下跌,香港獨升,看似奇怪,其實正常。美國傳統基金會指出,全球平均分數下跌與多個政府加大開支挽救經濟有關。也就是說,香港分數之所以不跌反升,皆因港府沒有加大開支挽救經濟,說來實在諷刺。由此可見,香港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不僅不值得高興,反而應該感到悲哀,這根本就是港府無所作為、胡混度日的恥辱標誌。
事實上,美國傳統基金會對香港情有獨鍾,不是沒有原因。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刻意扭曲港英「積極不干預」政策,美其名「大市場、小政府」,實際上放任自流,以「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為借口,故步自封,迴避責任,掩蓋施政無能。從這個角度看,香港確實是全球「最自由」的地方,自由到政府甚麼都不必理,甚麼都不必做。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在「最自由」桂冠之下,香港市民得到的是甚麼?是樓價高與天齊,劏房氾濫成災;是電霸予取予求,市民任人宰割;是營商環境日益惡化,小商戶沒有立錐之地;是競爭力每況愈下,邊緣化危機迫在眉睫;是油價加快減慢、是公共交通票價有加無減、是內地孕婦逼爆香港……這就是「最自由」的代價,請問這樣的自由對香港有甚麼好處呢?
成也自由,敗也自由,自由市場無疑曾經是香港經濟騰飛的優勢之一,更是「一國兩制」得以落實的象徵。但時移勢易,放任自流的所謂自由,顯然已不適合於金融動盪不安、經濟滿布陰霾的今日。尤其是經歷過○八年金融海嘯慘痛教訓後,自由市場經濟愈來愈受到人們的質疑,各地政府紛紛放棄陳規,積極伸出有形之手,為市場撥亂反正。唯獨港府依然抱着不合時宜的老皇曆,沉醉於「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美夢中,坐視香港優勢日益消失,競爭力不斷下降。
說到底,自由虛名不勝寒,無所作為最堪憂。奉行自由市場經濟,不等於甚麼都不做,香港經濟結構單調,經濟轉型毫無寸進,就連曾蔭權政府吹得天花亂墜的六大產業也無影無蹤,港府再不思進取,香港有一天或許成為「全球沉淪最快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