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碧怡】小寵物可愛得令主人「又攬又錫」,主人卻藏有生癬的危機!一名六歲男童頭部長出比一元硬幣稍大、滿布膿包的瘡癬,因紅腫疼痛向屯門醫院求醫,院方化驗證實因髮癬菌引發敏感性瘡癬,估計源頭是他曾飼養並患過皮膚病的小兔。這是該院近年接獲的罕有個案,未確定是否全港首宗案例。醫生指,髮癬菌愛依附在囓齒類動物的毛髮及皮屑,且慢慢繁殖入侵皮膚,建議與寵物玩畢後謹記清潔雙手。
屯門醫院病理部醫生龍振邦指,去年十月男童到該院兒科部門求診時,發現他的頭頂有一個呈圓形、面積四乘三厘米、布滿膿包的腫瘤,腫瘤明顯沒頭髮掩蓋似禿頭,且令男童感脹痛和發燒。兒科醫生嘗試抽取膿液及照超聲波尋找膿頭,但膿液匿藏微細的毛囊,令檢驗失敗,只能處方抗生素灰黃徽素消炎,同時轉介病理部種菌尋病因。男童終住院十日,出院後繼續服藥及使用消毒洗髮水。
直至三至四周後種菌成功,證實男童感染髮癬菌;追查下發現,男童曾飼養一隻小兔,三個月前也曾患皮膚病,故此推斷男童有九成機會被小兔傳染髮癬菌,並對霉菌產生敏感反應,引發瘡癬(圓形禿毛病變),可是男童家人已將小兔棄掉,難再追蹤小兔的感染來源。
龍振邦指,癬菌可分為人傳人的嗜人類性、動物傳染的嗜獸性及土地傳染的嗜土性。而髮癬菌是嗜獸性常見的癬菌類,經常在囓齒類動物如兔子、老鼠、倉鼠或田鼠中發現。該菌可生存逾十五小時,會釋出關節孢子依附在動物毛或人類的皮屑,最快兩至三小時內便會不斷入侵角質層,發芽長成癬,令患者皮膚乾燥及脫皮等。除了頭皮外,指甲縫、腋下等角質層多的地方也是常見病發位置。
該名男童的瘡癬已治愈,但患處已不能再生髮,目前已轉介外科部,想辦法先祛除傷口結焦位置,再逐步施手術拉緊兩邊的皮膚,縮小禿頭範圍。龍振邦提醒市民,即使眼見寵物無病無痛,主人與寵物玩畢後也需即時洗手,並將其脫落的毛全部掃清,否則隨時受癬菌感染或提高復發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