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應留意區域合作

香港以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好幾次經濟生產模式的轉型。開埠前,主要是依靠耕種、捕魚的農村經濟。一八四二年,滿清政府跟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予英國。佔領香港後,英國政府隨即宣布香港為自由港,允許商船自由進出。當時歐美等國在中國大陸、南亞、東南亞等地區劃分勢力範圍,互為貿易。香港處於幾個區域之間,更是少數接連內地的港口,加上擁有深闊的維多利亞港,令香港得以發展為轉口貿易航運中心。

一九五○年代初,中國大陸面對聯合國實施禁運,香港作為轉口港因而大受打擊。但部分內地工業家帶備資金、技術來港,加上龐大而廉價的勞動人口移居香港,香港開始轉型為輕工業型經濟,出口大量加工製品,包括紡織品、膠花、假髮、鐘錶、電子零件等。

七十年代末,內地改革開放,製造業開始北移,商品貿易亦已重開,香港重新定位為亞洲區的轉口港,金融業等服務行業所佔比重愈來愈大,成功轉型為國際金融中心。

以上可說是香港被迫與中國大陸分離後,獨自面對國際大氣候,隨勢轉變所取得的成果。時至今日,香港已回歸中國,當我們繼續思考香港的發展方向時,應該知道現有的發展條件中,跟內地的合作是重要一環。

此外,目前較發達的國家,已興起相鄰城市之間組成發展網絡,透過城際交流、分工、合作,帶動整個合作區域的發展。近年愈來愈多人提出大珠三角概念,香港亦是時候加入合作區域,從中找出有利自身和整個區域發展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