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未除,外需銳減;加上內地政策轉變,工資上漲,在內憂外患夾擊下令內地港商面臨「拉閘潮」。東莞今年首十個月便有四百五十多間外資企業倒閉,其中八成是港商或台資。記者前往昔日工業重鎮東莞和惠州直擊,發現工廠區十室九空,有廠商將二百名員工裁減至五人,部分廠商聖誕定單更跌近四成,瀰漫一片愁雲慘霧。經濟學家預期明年第一季情況仍惡化,屆時有更多港商倒閉。
記者走進東莞市工廠區,看見不少廠房已「拉閘」,外牆貼滿出租告示。「近幾個月有不少廠房都做不來了!」當地出租車司機直指,據悉單單東莞大朗鎮今年就有二百多間廠房停工,部分為港商經營。另外,早前東莞市外經貿局長黃冠球表示,今年首十個月已有四百五十多間外資結業,當中八成為港商或台資。
「呢張工作枱以前企滿工人o架!高峰期有三百三十個,依家得番二百五十個。」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主席劉達邦在內地設廠經營鋁板噴油和包裝生意逾二十年,多年來見證營商環境變遷。他指於五年前,內地政府欲推行經濟轉型,淘汰低科技、低增值廠商,開始推動環保政策、實施最低工資、收取教育和路橋費等,令廠商經營成本大增。
當中以最低工資對港商最具殺傷力,劉表示,自內地實施最低工資後,多年來最低工資由每月五百元人民幣升至一千一百多元,近年更是每十個月便密密加一次,「下層加,上層又要加番多啲,壓力好大!」他指最低工資對人手密集的行業,如製衣、造鞋、玩具打擊最大。為減輕成本,另有港商正積極推動自動化,以機器代替人手。
除了經營成本上漲,外圍經濟不景氣亦令港商腹背受敵。「○八年(金融海嘯)突然急跌,有客落咗單都要cut(停),今年歐債危機仍逐步下滑。」劉又稱,以往聖誕旺季客戶一早便會落單,但今年卻分段訂,定單流失近百分之十五。劉指出,行內的「淘汰戰」已展開,料會有一半廠家面臨結業。另經營塑膠廠的香港中小企協會會長佘繼泉更指,今年聖誕定單減少近四成,其工廠處於吊鹽水狀況。
除港商外,內地廠商亦難幸免。「我連阿爸間樓都賣咗,要套現嚟保住間廠!」走進廖先生位於惠州的廠房,只見地上堆積客戶撻訂的存貨,機器均已封塵,偌大的工場,只有五名工人守着開動的一台機器,難以想像該廠曾經有二百多名工人,九台機器二十四小時運作。來自深圳的廖經營塑膠出口二十多年,但從去年起隨着歐美經濟轉差,流失定單達七成,風光不再。除了歐美經濟差、工資上升外,廖指原材料價格加價和人民幣升值也是經營困難的原因。他指出○六年至今,材料如礦沙和水泥均升價近一倍,人民幣升值亦令收美元的客戶「唔敢接單」,現時只有「死捱」。
對於未來前景,經濟學家關焯照直指未許樂觀,預測來年第一季情況只會惡化。關表示,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已將歐元區國家列為溫和衰退,且美國經濟只屬疲弱復甦,雖然數字顯示美國失業率下跌,但勞動市場同時萎縮,代表有數十萬人已放棄找工作。關並指在入口需求大減而成本繼續上漲下,內地廠商短期內只會繼續經營困難。
文:鍾健怡
圖:崔祖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