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政府就任內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正式諮詢公眾,輿論聚焦於是否派糖、派多少、怎麼派,情形一如往年。這其實正中港府的下懷,一旦要求短期紓困的呼聲震耳欲聾,就難免遮蓋香港經濟發展上的深層次矛盾,最終港府將玩弄「不派不派終須派」的把戲,將長遠發展策略放到一邊,再次以小恩小惠的派糖措施蒙混過關。
有國際知名會計事務所預測,今年港府財政將扭虧為盈,由年初預測的八十五億元赤字轉為三百五十億元盈餘,財政儲備將超過六千億元,相當於二十個月的公共開支,屬於健康水平,縱然明年外圍形勢不明朗,港府也毋須悲觀。很明顯,這是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狼來了」論唱反調。
在庫房充裕之下,該機構雖然不支持全面派糖,但建議以退稅方式幫助有需要的人士,如擴大稅階、提高個人入息免稅額及供養父母免稅額、延長供樓利息扣稅年期等,減輕中產階級的負擔。
令人關注的是,該機構特別提醒港府應重新審視財稅資源運用,以支持長期發展策略,在提升本港競爭力的同時,照顧社會各階層的需要。簡言之,財政預算案既要短期紓困,更要有長遠發展大計,必須雙管齊下。
有關建議決非無的放矢。近年的財政預算案,焦點全在是否派糖,雖然港府在不甘不願之下先後派了一千多億元,可惜這些都是一次性措施,很快就泥牛入海,無影無蹤。事實證明,港府扶貧紓困敷衍了事,既無助於消除貧富懸殊,更大的問題是模糊了預算案的焦點,忽略了制訂長遠經濟發展之策,這完全是本末倒置。
香港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必須從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入手。香港經濟偏重金融、地產與基建,這是造成高地價、高房價、高租金的根源,不但引起民怨沸騰,亦嚴重損害香港經濟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聯繫匯率制度已愈來愈不合時宜,漸漸弊大於利,惟港府始終不敢越雷池一步,致使輸入性通脹問題愈演愈烈。由於本港經濟結構單調,缺少實體經濟支撐,每當外圍形勢有變,香港就首當其衝,陷入無險可守的境地,有如一葉扁舟在驚濤駭浪中載浮載沉。
本港經濟的嚴重弊端,在亞洲金融風暴及全球金融海嘯中暴露無遺。在這種情況下,董建華政府曾提出要發展創新科技,曾蔭權政府亦強調要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平心而論,有關構想都不錯,哪怕只有一至兩項成事,亦能推動經濟轉型,提高香港競爭力。問題是港府慣於空喊口號,事過境遷就拋之腦後,結果創新科技無疾而終,六大產業一事無成,令人扼腕嘆息。
今次財政預算案本來是撥亂反正、彌補過失的最後一次機會。然而,高官目光如豆,加上守財奴本性,不太可能作出大的變革,亦不會對香港的未來作出承擔,到頭來,恐怕又是胡亂派幾粒糖,打發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