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這麼多香港人追求自置居所呢?
自置居所並不是沒有代價,除了一大筆首期,還要將每月收入的四成或更多供房屋貸款,可說是把原來的消費轉變為儲蓄。問題是,消費和投資壓縮過大,必然影響生活質素,同時抑壓社會經濟的消費和投資需求。
自置居所所付出的房價,本身便可能帶有頗大的不正常因素。房價過高並不只是市場供求因素,其他非經濟因素亦會左右市場供應,不合理地抬高價格,產生企業暴利。在高房價的條件下,自置居所是維持和推動高房價惡性循環的元兇。對社會經濟來說,高房價的惡性循環,無論是企業暴利流失於本地經濟外,還是轉化為壟斷資金,同樣構成對經濟的長期破壞。
香港人熱衷自置居所,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經濟起飛。當時自置居所目的是改善居住環境,少有考慮樓價增值,這是因為八十年代以前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在殖民地政府的控制下,並沒有失控,樓價並沒有急速上升。
樓價長期上升,始自中英談判之後殖民地政府改變房屋政策。買樓的目的多了增值,變成投資,買樓供樓的支出變成高利率收入的儲蓄。而一般收入條件較差的住不進公屋,也不能不買樓。因樓價上升租金也貴,不買樓捱貴租,負擔更重,且屬淨支出。問題是,假若香港樓價還是持續上升,政府不干預,能自置居所的人會愈來愈減少,加上香港經濟結構轉型,中產階級萎縮,自置居所的傾向能否繼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