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投票率高出乎意料

區議會選舉落幕,建制派取得亮麗成績,泛民主派慘敗,是基本定論。較特別的是,投票率較預期為高,達百分之四十一點四,按傳統智慧,中間游離票對泛民主派候選人較有利,但結果並非如此。

主流民調在選舉前夕顯示,選民投票意欲與○七年比較大跌一成,所以不少學者估計今屆投票率或會低於上屆的百分之三十八點八,選情對泛民主派相當嚴峻。有趣的是,結論沒有錯,預測的投票率卻出人意表。

整體政治氣氛淡薄,但無阻地區選情熱烈,是今次區選一大特色。選舉日前十多天,其實區內各政黨的組織動員密集而具規模,對居民的滲透度也異常地高,尤其是工聯會及民建聯的電話催票,早已有序展開。

所以表面看與內裏感受是兩回事,就連民調也未能準確反映實況。無可否認,區選直接與明年立法會選舉「超級區議員」的誕生掛鈎,十七位立法會議員爭奪區議會席位史無前例,也令重點選區的選情異常緊張,投票率因而飆升,明星效應不容低估。

政治議題與政黨背景有聯繫,最明顯的是公民黨受累於外傭居留權官司與港珠澳大橋司法覆核,觸怒中產階層,令該黨兩位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與湯家驊落敗;而公民黨在其他選區敗北,亦肯定與之有密切關係。

不能忽略的是,人民力量與社民連的所謂狙擊「偽民主派」行動,要搞「票債票償」,既動員了自己的支持者,亦不期然拉抬了對手的同情者以及建制派的總動員,最終推高了區選的整體投票率。

區議會選舉反映選舉文化日臻成熟,選民理性地投票予心目中值得支持的參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