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天水圍城」標籤效應深入民心,自卑感銘烙天水圍婦女心坎。一項調查發現,近六成天水圍婦女自認不是「好媽媽」、「好太太」或「出色婦女」,自覺在朋友眼中並不重要。為挽救這群婦女的自尊心,多個社福團體昨宣布推行社區服務計劃,為區內婦女開辦不同課程,重建婦女自我形象、健康網絡及社區參與。有學者認為應同時加強區內經濟活動及社群網絡,提升婦女自我價值及社區歸屬感。
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天悅青年空間本月初透過問卷訪問了四百五十二名天水圍婦女。調查發現,三成半受訪婦女自覺無能力解決日常生活難題;逾三成人不認為朋友願意出手解決難關;半數受訪婦女自認不熟悉天水圍,並且不覺天水圍是安居樂業之地;近八成人認同透過學習,可使自己成為一位「好媽媽」、「好太太」或「出色婦女」。
居住天水圍十一年的少蘭坦言,當年被樓價平、易上樓及環境清優等吸引決心搬入天水圍,但隨着區內人口漸多,文化品流愈趨複雜,至近年被標籤成「悲情城市」。她承認心態開始變得自卑及自閉:「有朋友早前申請公屋,一聽到得番天水圍揀,已經即時say no。加上好多朋友都住喺市區,同天水圍距離好遠,慢慢變得無朋友,連性格都孤僻咗。」
有見及此,滙豐銀行慈善基金及社會福利署贊助二百萬元,與青協合辦「開創新天:天水圍婦女成長園」計劃,擬在三年內為一千名婦女提供一千七百多個課程及活動,更邀請家庭基建發展總監羅乃萱、「視后」鄧萃雯及民政事務局前常任秘書長李麗娟擔任計劃顧問,即日起接受市民報名。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科助理教授鍾劍華表示,公眾及傳媒長期對天水圍持負面評價,難免會使婦女對社區心存自卑感。若負面情緒持續,甚至會出現不參與社區或拒與朋友溝通等行為。他坦言近年負面印象已有改善,但因天水圍在社群因素較弱,不論居民學歷文化或社區經濟活動,都與其他社區存在重大差距,並非單靠開辦課程可解決,建議港府及非牟利團體可由此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