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區議會選舉尚有不足一星期,政治氣氛未見熱烈,從過往經驗觀察,選情對建制派比較有利,預料街坊票將起決定性作用,泛民主派選情告緊,將難以避免。
立法會要處理全港性議題,區議會則處理地區性議題。例如本港堆填區即將爆滿,如何另覓地方興建新設施,以應付不斷增加的垃圾量,或者擴建已有的堆填區,作為過渡期的應對,是一個超級議題,立法會責無旁貸,需要作出具前瞻性的宏觀考慮。
相反,區議會主要處理地區範圍內的民生事宜。像垃圾站臭味擾民,應考慮搬遷,或引進新技術加以改善,受影響的是本區居民,是具體而微之事。倘若議員能成功解決問題,有望獲得街坊欣賞,選票增加可期。
市民期望自己居住的地區,衞生環境、交通運輸、康樂文娛及治安等領域,能有較稱心滿意的表現,讓大家安居樂業。區議員必須熟悉地區情況,為街坊提供貼身服務,才能鞏固地區票源。
香港多年來的選舉規律是,區議會層面的選票大多流向「街坊組長」,有利於在地區事務上有強大影響力的政黨,或扎根多年的地方實力派;立法會層面的選票,有「六四黃金律」的特點,六成流向泛民主派,四成屬於建制派。
今年區選,由於泛民浮現嚴重分裂,激進派的人民力量,要狙擊溫和派的民主黨與民協,前者打出「票債票償」的口號,誓要後者為去年支持政改方案通過付出沉重代價,有利建制派政黨。以民主黨為例,主席何俊仁被人民力量的陳偉業跨區狙擊,或令建制派候選人沈錦添「冷手執個熱煎堆」;而民協的馮檢基處境也一樣,隨時陰溝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