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舉年的首場競賽是下個星期天的區議會選舉,高達九百三十餘人報名參選,創下回歸以來的新高,平均二點二位選手爭奪一個議席,可見選情極之激烈,建制派與泛民主派視選舉為一次政治考驗,許勝不許敗。
去年夏,政改方案獲立法會通過,產生所謂「超級區議員」,成為各政黨覬覦之目標。由於要不少於十五位區議員提名,才能取得入場券,各政黨必須於今次區選中爭取最大限度的勝利,建制與泛民兩大陣營,以及大多數黨派都缺乏足夠議席以跨越提名門檻,令今次區選成為龍爭虎鬥的角力場。
有趣的是,雖然區選是大選舉年的開局賽,結果將影響稍後的特首選委會選舉、明年初的特首選舉,以至明年秋季的立法會選舉,但全港層面的政治氣氛並不熱烈,即使各政黨打出告急牌,似乎選民不為所動。
施政報告推出不少派糖措施,連同預算案的六千元現金,社會怨氣有所紓緩,加上新居屋概念,剎那間對年輕一代頗為吸引,成為熱門話題,令民生議題壓倒政治議題,政治氣氛平淡,也就不難理解。
最特別的是,特首選舉本來是明年的事,卻提早起步,兩位建制派備選人,天天上鏡,侃侃而論,搶佔媒體極多時段與篇幅,反而泛民的疑似代表、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其言論無法突圍而出,選情與氣氛對建制派較為有利,也就不難想像。
區選對政黨而言,有試票作用,欲知地區層面的支持度,只有通過參選才能測知,為明年的超級區議員及立法會地區議席提供參考,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表面看區選似乎風平浪靜,實際上卻是「鴨子划水浪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