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誰當燕王?誰走襄陽?

面對形勢的變化和梁振英的執着,朝廷似乎終於認可下屆特首選舉建制派可多於一人參選。這從首任特首選舉時就有過,但那次情況「特殊」。

一是「選舉」時香港還沒有回歸,「港人治港」的預演要熱鬧一點才好看;二是江老爺子的「絕對權威」還未有樹起來,朝廷對港工作機構和系統在特首人選問題上各有所屬,能夠背後「發功」;三是十三年的香港過渡期有不少港人「跑中南海的路子」想當首屆華人特首,他們也各有「關係」,出來參選,朝廷不好意思拒絕,「打擊人家的積極性」;四是董建華是「最後跑出的黑馬」,雖然有江老爺子力挺,但沒理由「黑馬」一出,其他已經跑了很久或準備了很久的「各色馬等」就要退出;五是建制派中那些想當首位特首的港人對北京的「港人治港」有自己的幻想,以為他們「自告奮勇」參加特首選舉,應該能獲朝廷讚賞,是在為「港人治港」貢獻力量。

這些想法,有些像一九五六年「鳴放」時期,內地知識分子真的相信毛皇帝要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殊不知「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如是當然是後話。第二屆選特首,董建華連任時他們就都明白了這個道理,從此,建制派中無人願意「陪跑」,也不想給自己和朝廷找麻煩。正所謂「東坡七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

然形勢是發展和變化的,江山代有才人出。朝廷欽點的董建華、曾蔭權都不行,定向培養十年的唐英年更不行,這會激起有心人當仁不讓。「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雲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雨淒風帶怨長!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讓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當然,在下屆特首選舉建制派有競爭下,誰人成為明太祖的燕王,誰人成為被燕王推翻、逃到西南當了和尚的建文帝,如今仍不好說也。

柳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