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小學生便秘「忍過龍」失禁

兒童便秘並非是「屙唔出」般簡單,嚴重者隨時會出現失禁、肛門損裂等問題。中大醫學院調查指出,一成二受訪小學生患有便秘,功課忙碌、睡眠不足、不與父母同住等環境問題均屬高危因素。該院外科學系專家指,習慣性忍大便是兒童便秘主因,他們不了解大便重要性,較成人更常忍便,久而久之,直腸「急大便」感覺及排便能力減弱,令大便囤積形成便秘。

該院外科學系小兒外科及小兒泌尿外科名譽臨床副教授譚煜謙指,不少家長以為「屙唔出」才屬便秘,忽略失禁與便秘的關係,「便秘係一大團大便積喺直腸,撐大咗直腸同肛門附近的括約肌,後來的軟身大便會液體化,喺肛門滲出而失禁。」他又指兒童即使每日有大便亦可能患有便秘,「可能每次屙好少,其實仲有一大團積喺直腸,大力屙可能令肛門損裂,大便出血」。

與父母分開住更易患

該學系今年三至六月訪問十間小學逾二千三百名六至十五歲小學生,發現一成二學童患有便秘。譚指,當中剛升小學階段的六至七歲學童佔約一成七,患病率最高,估計因環境轉變影響情緒。研究亦發現,有兩成八不與父母同住的學童患便秘,較與父母同住者患病率高逾一倍;每天做家課逾兩小時、睡眠少於七小時者,患病率亦高約四成;不願意在校如廁者,患病率高約五成。

譚煜謙解釋,學童不與父母同住,難培養良好大便習慣,功課忙、睡眠少會因疲倦延遲大便,而學童怕被同學取笑,不敢在校大便,「忍忍吓」便患上便秘。他建議父母關心子女大便習慣,學校應助學生建立在校如廁的正面態度,兒童亦應多吃蔬果。

威爾斯親王醫院外科部門專科護士薛金意指,醫護人員會以洗腸法等為患者清走宿便,再以瀉藥等藥物,協助患者改善飲食及行為習慣。譚指,一般患者治療最少一年,部分人需長達兩至三年,因直腸遭宿便撐大後需時回復。

兒童便秘病徵

每周大便只有兩次或以下

大便過硬或排便時感痛楚

排出巨大大便令沖廁困難

慣性忍大便

大便失禁

醫護人員檢查下發現直腸囤積大便

*擁有以上兩項病徵便屬便秘

資料來源:譚煜謙醫生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