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與公僕關係成救命稻草

北京把「和公務員關係如何」當成考慮誰人當下屆特首的一個最重要條件,這是不智的,以此「選出」的特首,恐怕還會令朝廷、港人對他的施政失望。由於唐英年能力低下、民望很低,唐營和北京目前幾乎找不出甚麼像樣的理由「挑選」他當下屆特首,就只好用唐唐在特區政府為官多年、「與公務員關係良好」說事,支持他當特首,這樣的理據非常單薄無力,像一根救命稻草。

當然,救命稻草一定事出有因,這和董建華當年「空降」特區政府、被公務員「欺負」有關。回歸之前,朝廷對香港公務員體系寄予厚望,聽信英國人所言,它們的文官制度、公務員隊伍一定會「政治中立」,不管誰當「老闆」,都會「盡忠職守」,不折不扣執行政策。因此,那時北京特別看好「董陳配」——行政長官是北京欽點的「愛國商人」董建華;「公務員之首」是港英政府布政司「直通」特區政府的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

然而,陳方安生並不買董建華的帳,也即不買北京的帳,她手下一班高官大多數也唯陳太馬首是瞻。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很複雜。對董建華來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陳方安生為首的一班公務員和他「作對」,試圖架空他,因為自己是「空降」,是「光棍司令」,在政府架構中、在公務員中沒有人。這樣的事實和邏輯被朝廷接受,遂支持他推出高官問責制,從「外面」找人出任高官,削奪政務司司長這個「公務員之首」的權力。在這樣的思路下,朝廷有意把同樣是「愛國商人」的唐英年「培養」進入官場,熟悉公務員,和他們「搞好關係」。

更有甚者,朝廷又欽定了公務員出身的曾蔭權當特首,對公務員更加倚重,對唐唐「走進」公務員更加看重。然而,曾蔭權的管治比董建華還糟,證明特首是甚麼出身,和公務員是甚麼關係,與香港管治、政府施政沒有必然關係,對唐唐的「培養」根本走錯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