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購物天堂的美譽,但店舖盜竊問題同樣嚴重,單是去年七月至今年六月底的一年內便損失十八億元。當中除顧客高買外,「家賊」更難防。一項國際調查顯示,香港零售業員工「偷公司嘢」的比率在亞太區排第二位,令本地零售業每年損失達六億港元,相信是由於員工較熟悉貨品價格,「唔貴唔偷」所致,每宗偷竊案涉及的貨品平均價值達二千七百多元,當中以剃鬚產品、香水及化妝品等「細細件」但價值較高的產品最高危。由於大部分零售商均會將失竊的損失轉嫁給消費者,每人在年度內平均要多付三百六十二元。
警方數字顯示,近年店舖盜竊案有上升趨勢,由○八年的九千三百多宗上升至去年的一萬零九十五宗,今年上半年亦已有五千一百四十宗,但警方並無區分當中有多少宗屬員工或顧客盜竊。
國際機構保點系統公司早前進行《全球零售盜竊晴雨表》調查,就四十三個國家及地區,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印度及香港等,於去年七月至今年六月期間因行政失誤、顧客及員工盜竊等造成的零售損耗進行調查,受訪大型零售商達一千一百八十七間,累計營業總額達七萬六千九百多億港元。
調查結果顯示,香港在該年度整體損耗率為百分之零點九五,損耗率連續第二年錄得全球第二低,但仍較去年上升百分之四點四,高於亞太區平均百分之零點八的增幅,損耗總額約二十四億港元。
香港零售店舖盜竊中,以顧客盜竊為主,佔整體五成一,損失總額約十二億一千萬港元。至於員工「偷嘢」比率則達百分之二十五點七,數字雖較去年微降,但值得關注的是有關比率仍屬亞太區第二高,排名僅次於澳洲,第三位為印度。
調查又顯示,顧客盜竊的貨品平均只值五百九十元,但員工偷竊貨品價值則達二千七百多元;而店舖捉到的竊匪大部分為顧客,較難發現「家賊」;失竊風險最高是體積細小但價值高的商品,包括化妝品、香水及唇膏等,雜貨店失竊高危貨品則包括優質海鮮、魚類、酒精飲品及鮮肉;當中不少零售商會將貨品失竊的損失轉嫁消費者,每人平均三百六十二元,變相要為店舖失竊付鈔。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琼則表示,香港員工具職業操守,監守自盜情況不多,店舖失竊多涉及有組織犯罪集團,她不認為店舖失竊情況有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