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博士滿街跑

台灣的政策鬆緊,反映了相當不同的景觀。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經濟轉型,於是開放銀行的設立,結果銀行林立,放款品質每下愈況,借貸成風,「卡奴」由是而生,以債養債,讓許多人不斷還債,淒風苦雨。

後來,台灣連高等教育也開放了,大學就如雨後春筍,然而,高等教育的素質便隨之下降。當局未及審視台灣少子化的社會問題,許多大學招不到學生,大學錄取率竟達百分之百,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更加陷入難以招生的空前困境。

「全民讀大學,人人攻博士」,變成名義主義,博士滿街跑,畢業後也未能有較好的出路,甚至連公家機構普通的技工應徵者也是博士。這個制度讓博士生的素質下降,簡直污名化了他們崇高的學術成就。

近期,教育部已經出面澄清,歷年博士班申請通過率大約只有兩成,且新設博士班名額每班最多只有三名。這個數量雖看似不高,但逐年累進,不出幾年就可翻出數倍,台灣哪有這麼多博士就業的空間?

當前,博士班氾濫,許多均招不到學生,這是政策錯誤。為求亡羊補牢,現在台灣的大學對大陸學生開放,讓大陸學生赴台求學,填補本島大學生就讀政策的缺失。

學校開課,首批大陸學生赴台「救火」,可台灣教育部對他們有諸多限制,如不准打工、半工半讀。另一方面,綠營又擔心大陸學生的政治傾向影響台灣青年。其實,開放大陸學生赴台求學肯定會造成衝擊,因為不少大陸學生好學認真,這對好整以暇的台灣學生是極大挑戰。其實,大陸學生赴台接受教育,在民主之風浸染下,擔心的應是北京而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