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英國種種不景氣迹象,與該國友人談起他們究竟靠甚麼維生。
他們的製造業幾乎完全消失。一度令國民引以為傲的汽車製造業,除了少量名貴車輛,別具一格的倫敦的士及日本品牌汽車生產線,已不復在該國本土存在。部分品牌的總部及設計部門雖仍設於英國,但生產線已遷往東歐。
服務業及金融業成了該國主要收入來源。據悉,英國金融業包括銀行業佔人均產值的比重較美國高,可想而知,金融海嘯及極可能出現的雙底衰退,對英國衝擊要比美國大。
工業不成,金融業面對困境,但部分英國人仍然樂觀,謂:「我們有創意!」這也可能屬實,英國在一些領域上仍然領導潮流。以流行音樂為例,披頭四及其個別成員的音樂仍然流行全球,每年版稅進帳可觀。當今新進歌手,不少仍是在英國冒起,橫越大西洋風靡北美,繼而席捲全球。
無怪友人之子中學畢業便有志當樂手,進入藝專學打鼓;但後來現實告知,靠音樂謀生不易,於是改修工商管理,但由於對音樂念念不忘,課程重點是音樂製作的管理,盼有投身該國創意工業的一天。
爛船仍有三斤釘,英國致力保存文化遺產、名勝古蹟,仍為該國帶來巨大收入。這個下午天晴,莎士比亞故居及相關建築出現人龍,參觀者對成人每位二十英鎊套票,不假思索便掏腰包購買。